|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創新育成中心進駐企業—泛宇科技教育公司,其開發「FUNSKY立體天球儀」,大幅提升學生理解天體運行概念,誘發學習興趣,榮獲經濟部109年國家發明創作獎銀牌,從近600件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此項發明也已獲得7國新型專利與美國發明專利,並搭配各區教師研習帶入課堂,拉近臺灣師生與天文科學的距離。
發明者林彥光執行長原本是名科技業工程師,最初發現市面上的立體天球儀只能調整觀察地點,故費時兩年設計出可以改變觀測時間、經緯度的立體天球儀,更能因地制宜,了解星空運行。2018年此項發明已獲得臺北國際發明獎、2019年更在臺師大研發長處許瑛玿指導下,成功申請SBIR經濟部中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經費挹注,也獲得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肯定。
根據統計,八成國小教師認為天文領域最難教,而FUNSKY立體天球儀正在扭轉這個現況,一改過往只能透過平面星座盤和手機觀星的限制;老師可以透過簡單步驟,帶領學生動手調整天球儀的日期、時間與緯度,方法直觀易懂,且運用雷射光束指星時,誤差值僅在兩根手指內,準確率非常高。近期更增加夜燈功能,還能展示東方星座。
林執行長表示,創業過程碰到不少難題,像是將2D星象圖變成3D球面時,星象之間的位置、角度、距離都會變形,必須透過大量運算才能精準觀測,另外光是製作天球儀的模具就要價六、七位數。所幸在育成中心與經濟部的協助之下,減輕了部分財務壓力。泛宇科技也和臺師大合作,已在全臺各地培育天文師資,幫助中小學自然科學教師授課,讓天文不再遙遠,成為易懂的學科。
臺師大許瑛玿研發長認為,扶植企業成長就像是孵化過程,以泛宇科技教育公司為例,育成中心提供經費、產品設計靈感,並將立體天球儀介紹給教育現場的老師,請教師給予回饋,讓產品更貼合學校需求。如此一來,產品端則可接觸廣大客群,並逐步改良產品,校內師生也可藉此接觸創新教材,改變課程設計與教學品質,創造產學雙贏局面。
「發明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推廣出去才能走得長久。」林執行長獲獎後表示,創業目的並非賺大錢,而是教學推廣;他發現,有些學生一開始對天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卻在傳統教學下感受到天文學科複雜難懂,甚至失去學習動力,因此希望FUNSKY天球儀能克服這項困難,讓學子重拾對天文的熱情。 (撰文:校園記者公領112闕丞婕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