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弱勢發聲 讓愛的迴圈綿延永續
慈善家郭盈蘭,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75級,曾是一名國小老師,也是少年法庭觀護人,輔導過許多犯罪青少年,後來跨入法界成為律師。41歲歷經喪子之痛,決定將小愛化為大愛,以已故愛子之名創立「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紀念兒子生前熱愛生命的精神,永續推動「全球熱愛生命運動」,並且鼓舞他人愛惜生命,幫助弱勢癌童家庭。
師大教心系求學 助人精神深植於心
郭盈蘭出生於屏東縣萬丹鄉的農村家庭,家人有傳統重男輕女觀念,認為女孩子不需要繼續升學,幸好臺灣當時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她得以進入國中念書,開啟她的求學路。她刻苦學習,第一屆萬丹國中畢業後,考取了屏東師專,在屏東水利國小任教五年,後來被保送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當時系上老師的言教身教,奉獻助人的精神卻深植她的心中,潛移默化影響她日後的人生道路。
想起當年教心系導師洪有義與吳武典教授,郭盈蘭說老師不僅關心學生學習狀況,也會詢問學生在校生活情形,即使畢業後師生也還會繼續聯絡,讓這份情誼長存。導師無微不至的關懷就是最佳典範,始終烙印在她的腦海,日後從事輔導工作時,她也是以同樣的態度面對青少年。
談起印象最深刻的一門課,她說林幸魄老師當時開的「社會工作」,帶給她最大衝擊。當時聽著林老師接觸過的貧困個案,臺下的她彷彿能夠感同身受,並且體認到社會中窮苦的人不在少數,需要大眾協助才能脫離難關。而且林老師省下不必要的開銷,將多餘的錢捐出去,那樣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悄悄在郭盈蘭心中萌芽,直至今日,仍讓她總是想到:「社會上受苦的人那麼多,我如何把多出來的資源拿去幫助需要的人。」
律師袍下 懷有慈悲之心
師大畢業後,她並不像同學進入國高中任教,或是擔任學校輔導老師。郭盈蘭考上少年法庭觀護人高考,要面對更為棘手的犯罪青少年。教心系的訓練,也在此時派上用場,因為當年修習的課程涉及心理、諮商輔導,對於輔導青少年工作來說,有著莫大幫助。
她說,處理青少年犯罪個案,需要抽絲剝繭這些偏差行為,背後有著許多因素,包含家庭、個人身心、社會、學校、整體環境影響,絕非單一因素構成,了解事情脈絡,才有可能找出問題癥結,同時還得考慮採行何種方式輔導孩子,協助他們重回正軌。「對待這些犯罪的人,不要覺得他們無可救藥,應該給予更多包容,更多關懷去引導他們走上正途,這些年輕生命,依然還是有無限可能。」
許多次在少年法庭上看到犯了三分錯誤的孩子,卻要承受來自法庭十分的處罰,郭盈蘭一方面心疼這些年輕人還有大好前程,但是嚴刑卻讓他們對未來感到無望,另一方面認為判決不符合比例原則,希望自己能為這些誤入歧途的孩子爭取合理判決。
她當時計畫再去進修法律知識,決定重新拾起厚厚的書本。白天在法院工作,晚上則刻苦讀書,25歲憑著實力插班進入文化大學法律系夜間部。畢業後又再考上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在38歲時成功考取律師執照。郭盈蘭笑說,現在回想起來,在大學時期壓根沒想過自己最後會去念法律,人生的際遇也讓她認為一個人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執業期間,郭盈蘭看到許多青少年因交友不慎,吸食甚至販賣毒品,讓她感到相當痛心,但是她依然挺身為他們辯護,希望爭取較輕的刑罰,讓他們還有改過自新的空間。她的律師袍下,懷有慈悲心,社會大眾無法諒解的行為,她卻有著不一樣的解讀,因為受過教心系訓練,她以同理心分析錯綜複雜的犯罪因素,絕非僅有個人意志左右,其家庭、社會環境、人際交友,都是影響行為的重要變因,且認為孩子並非罪不可赦,還有教化空間,「多給這些孩子機會,他們也有活出第二人生的可能。」
愛子病逝 化小愛為大愛
郭盈蘭從觀護人變成一名律師,憑著努力自我實現的故事,讓許多人感到激勵人心。然而在她41歲時,老天像是開了一個大玩笑,讓她面臨到人生當中最大的打擊。10歲兒子周大觀罹患罕見的惡性橫紋肌癌,短短一年之內,承受兩次開刀清除癌細胞、十二次化學治療、三十次電療以及截肢手術,抗癌過程備受折磨,身為母親的郭盈蘭當時每天幾乎以淚洗面,內心既是無助與痛苦。
然而這位抗癌小鬥士並沒有展現悲觀,在罹病截去右腳時,還曾寫下:「我還有一隻腳,我要站在地球上,我要走遍美麗的世界。」或許知道不久於世,但年僅10歲孩童所寫下的每一行字,透露出面對生命的積極與樂觀。西元1997年5月18日,周大觀仍不敵病魔離開這個世界,郭盈蘭和丈夫承受莫大喪子之痛,甚至不知如何背負傷痛繼續過生活?
當他們在人生最灰暗的一頁,無法走出悲痛陰影時,社會大眾給予他們的關懷與祝福,讓郭盈蘭覺得感激在心,她也回想大觀抗癌期間,因緣際會接觸到其他癌症病童家庭,無一不是籠罩在對抗病魔的陰影之中,受盡巨大煎熬。她也曾在無數夜裡輾轉難眠,想到:「如果是弱勢病童家庭,該如何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她回憶兒子生前曾說:「生命的價值是關心別人。」簡短一句話徘徊在她心中,最後彷彿化作一股願力指引著郭盈蘭和丈夫找到答案,她決定將悲痛化為關懷的力量,於是夫妻兩人拿出所有積蓄,加上周大觀遺作《我還有一隻腳》暢銷一百多萬冊的版稅以及各方善心人士的小額捐款,成立「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希望藉此傳遞愛子生前熱愛生命的精神,幫助弱勢癌童家庭,也鼓勵更多生命鬥士,將愛匯聚傳播出去。
基金會自西元1997年成立以來,永續推動「全球熱愛生命系列公益活動」,關懷全球30多萬名弱勢癌童。其中「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活動」鼓舞更多人愛惜生命、尊重生命,每年選出傑出生命鬥士或是善心人士頒發獎章。成立迄今已表揚68個國家,橫跨五大洲,402位獎章得主,並邀請他們至臺灣一周,送愛醫院、學校、進總統府與各界交流,受到海內外各界支持,甚至被國際媒體,如美聯社、CNN、英國BBC、日本NHK譽為「生命諾貝爾獎」。
為協助全國弱勢罹癌學生繼續求學,基金會也設立「抗癌圓夢助學金」,從成立至今,每年給予癌童每位至少新臺幣2萬元,特殊重症病童家庭甚至另設專案義助,迄今已幫助將近14萬人。郭盈蘭說,漫長的治療期間,罹癌學生不僅要面對冰冷寂寞的病房,承受治療過程中帶來種種的痛苦與不適,還要忍受無法上學的寂寞;而家長則必須奔波於醫院、家中和工作之間,生活開銷與醫療支出對於家庭經濟來說,更是一筆沉重負擔,需要社會伸出援手,陪伴癌症學子和家屬走過抗癌的艱辛過程。
郭盈蘭說,做這些事情都是兒子帶給她的啟示,從籌劃到成立,最初只有夫婦兩人,到現在每年舉辦公益活動的義工服務人次,已超過41萬人次,但這一切的背後卻是充滿挑戰。回首成立初期,第一年基金會沒錢僱人,所有事情由她與丈夫一手包辦,印傳單、辦活動的錢,都是透過小額捐款或是義賣所湊出來的。成立迄今24年當中,還遭遇過西元2008年金融海嘯,讓支持基金會運作最主要的小額捐款幾乎掛零,2015年同樣遇上經濟寒冬,2020年面對嚴峻疫情,捐款金額也不如預期。但為陪伴弱勢癌童渡過三次重大難關,夫婦兩人節衣縮食,甚至不得已變賣房產,才暫時勉強舉辦公益活動,頒發抗癌圓夢助學金,持續幫助弱勢病童。
為病童家庭挺身而出 對抗保險公司
身為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郭盈蘭也不忘律師身分,要讓這項法律專業也能派上用場,幫助弱勢病童家庭,於是她成立「大觀免費法律服務中心」,多年來負責協助處理多起病童及其家屬的醫療糾紛、保險理賠等事宜,超過12,000件法律扶助案件,其中保險理賠糾紛是基金會最常處理的問題。
郭盈蘭說,過往學生團體平安保險由教育部公開招標商業型保險公司,為學生承保,得標公司須自負盈虧。然而過去保險公司每年雖收約17億保費,但歷年理賠率,保險公司都以商業保險盈餘公式換算,表示理賠支出大於保費。保險公司為減低虧損,增加獲利,曾調增保費,但卻降低被保險人權益,像是將上限5萬元全額給付打65折,其餘變成須家長自費。原本5萬元的理賠金瞬間縮水成32,500元,對於癌童家庭經濟影響甚大,讓郭盈蘭認為相當不合理,出面為重症病童家庭,和保險公司對簿公堂,只為爭取全額理賠。
她也多次碰上保險公司為減少理賠次數,以商業型保險嚴格規範刁難家長,要求補齊多張單據,或用盡各種理由推託拒賠,讓照顧癌童心力交瘁的家長求賠無門。西元2003年,她帶著20多位肌肉萎縮症病童家長,舉辦記者會公開向社會控訴,呼籲壽險公司秉持良心據實理賠,郭盈蘭也為此也和保險公司打上好幾場官司。她說,每次出庭看見家長們幾乎從頭哭到尾,當時的她就算身心俱疲,也要咬牙堅持打贏官司。
保險公司不想少賺和承擔虧損,但學童權益卻被壓縮。郭盈蘭後來擔任學生團體保險委員,多年來推動修改「學生團體平安保險」的制度與法令,立法院終於在西元2018年三讀通過學生保險條例,規定政府為學生團體保險設置專戶,不再由保險公司承擔盈虧責任,理賠金由專戶撥出,保險公司僅收取一定比例「行政作業事務費」,保費與保險公司所得的行政費用分開處理。這項新政策也規定2歲以上幼兒至高中職以下學生均應強制納保,保障全國300萬名學童平安,也讓家長不為保險理賠焦心。
把愛給出去 是讓更多愛流進來
郭盈蘭嬌小身軀為弱勢癌童忙碌奔走,24年來如一日,卻從未抱怨過基金會的事務累人,她說:「看到這些癌童所受的苦,還有家長心力交瘁的模樣,總讓我想起自己當年是怎麼熬過來的,覺得我可以做些什麼幫助他們渡過生命的難關。」
周大觀短暫十年的生命,並沒有因為死亡而結束,郭盈蘭接下兒子生前的宏願,將那份熱愛生命的勇氣化為大愛,就像種子發芽,開枝散葉,傳遞給社會大眾。她在《愛與勇氣》一書中寫道:「當您有能力付出時,記得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愛迴圈下去,讓愛可以傳至每一個需要的角落,不再局限於自己至親手足身上。當我們把自己的愛給出去的同時,也在製造空間,讓更多的愛流進來。」(撰稿人:黃樂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