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19341人
圖 新聞投稿
2021-09-23
新生代校友》從化學轉戰戲劇 林柏宏走出意外金馬人生
圖
圖
圖

你能想像《大債時代》裡懷有創業夢、不切實際的楊大器其實是個認真讀書的乖乖牌學生?或是《火神的眼淚》裡不顧父母反對執意要當消防員的張志遠,不僅依循著社會期待讀三類組,甚至差點為了醫科重考?

事實上,飾演這兩個角色的林柏宏,怎能料到有天會成為演員,甚至拿到金馬獎?林柏宏分享,起初父母還認為自己只是玩票性質,以為好好唸完化學系、修完教育學程後,不是化學老師,就是相關職業。沒想到大二的一次電影拍攝經驗,大大改變林柏宏的人生,他更開玩笑地說「其實當時我是輔系表演」,雖然畢業前就踏上演藝之路,但富有責任感的他,最終仍有好好地把化學系修畢。

興趣與專長分歧 順從社會價值進入化學系

林柏宏說,臺師大化學系的讀書氛圍很強,每週都有大大小小的考試,學業壓力頗大,也讓他開始思索就讀化學系的選擇是否正確。他坦言,高中原本想選一類組,不過性向測驗的結果顯示,他的興趣與專長走向剛好相反,後來聽從老師建議「先做擅長的,做久了就會喜歡」,於是選擇社會聲望較高的三類組、化學系。

進化學系後,大二時本著對唱歌的熱忱,報名參加《超級星光大道》,意外被傅天余導演相中找去拍攝電影《帶我去遠方》。為期1年的電影訓練中,林柏宏彷彿看見人生道路的另個可能,他不但享受表演的過程,演藝人生也隨著電影上映後,順勢展開。後來陸續拍了《六弄咖啡館》、《怪胎》、《火神的眼淚》、《大債時代》等作品,不僅開始聲名大噪,更在2016年榮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殊榮,當年他才28歲。

「演員不是扮演一個人,而是成為那個人」

化學系與演藝圈看似八竿子打不著,但林柏宏卻說,化學系讓他成為一個感性與理性兼具的人,對演員生涯幫助很大。他認為情理兼具是演員很重要的特質,因為「演員不是扮演一個人,而是成為那個人」,所以必須先理性剖析角色的人格特質,思考如何融入自身經驗,再透過感性將情感帶入角色,如此一來詮釋才會到味。林柏宏進一步解釋,除了結合自身經驗成為角色以外,有時候也是透過詮釋不同角色性格的過程,才更認識自己的不同面向。

「演戲更像是一種藝術創作」由於角色需透過演員的主觀詮釋賦予生命,因此對林柏宏來說,演戲除了是演員展現對於世界看法的過程,也是一種藝術創作的歷程。跟其他創作不一樣的是,演戲不是個人秀,而是匯聚導演、編劇、演員等各方觀點的團體創作,林柏宏不僅享受其中,這也是他熱愛演員這項職業的原因之一。

林柏宏對演戲的熱愛,更能從他在《火神的眼淚》飾演的張志遠身上,感受出來。劇中張志遠因為職業傷害導致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為了更瞭解這個心理疾病,林柏宏不只透過與PTSD有關的電影、書籍補充知識,如《美國狙擊手》、《窒愛》等,甚至還親自去訪談諮商師與實際患者,竭盡所能把角色詮釋到位。

林柏宏認為《火神的眼淚》是第一部完整呈現職場生態的臺劇,而自己也是實際與消防員相處後,才知道原來消防員還要支援救護、搜救、捕蜂捉蛇、校園講習等,令他相當震驚且佩服。「演員這項工作就是一直學習、跟著角色成長,尤其隨著歷練增加,適合出演的角色就會隨之改變」,林柏宏藉以說明演員職業求新求變的特性。

夢想不是靜止的目標 是一種穩定生活狀態

如果說拿到金馬獎是許多臺灣演員的人生目標,那林柏宏早在2016就圓夢了,可是當被問到夢想是什麼,他反倒沉默了一會兒,接著才說:「我以前覺得夢想是一個具體的目標,但是現在我會覺得夢想是一種生活狀態,比如說工作上不斷有新挑戰、和愛人住在一起、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身體健康等等。」原來對現在的林柏宏而言,夢想不是大富大貴、有名有望,也不是完全的安然無恙,反倒是一種動態的生活狀態,夾雜著各種酸甜苦辣,缺一不可。

不管如何,影視圈都是林柏宏的夢想基地,不過隨著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遷,這裡也正面臨一些轉變。林柏宏指出,近年來線上觀影平臺興起後,觀眾除了收視習慣轉變,口味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導致過去屬於較冷門,或從未出現的題材需求開始成長,進而造成影視圈也得跟著改變。不過林柏宏並不抗拒這些轉變,反而樂見其成,甚至充滿自信地說,「我期待以後產生前所未有的新劇本、新角色。」

「先做有興趣的事,你就會慢慢把它做好」

回顧林柏宏的演員之路,雖然最終成功轉職,然而他的讀書歷程跟許多臺灣學子一樣,在找到志向之前,就是順著社會期待一直念書念下去。不過他自認很幸運,因為最終興趣與志向一致,而且父母、朋友都對轉換跑道改當演員的決定給予很多支持與幫助。

話鋒突然一轉,他語重心長地說,「現在回頭看,並不認同當時老師給的建議。」認為還是應該先選擇做有興趣的事,儘管一開始不太擅長,但當做起來開心、有成就感,就會竭盡所能的努力練習,原本不擅長的事就能駕輕就熟。他用親身經歷鼓勵青年學子「人會越來越像自己」,他相信在這條廣闊的人生道路上,人們都會越來越接近自己的所愛所求。(撰文:校園記者社教111饒辰書 / 攝影:林柏宏提供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