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715人
圖 新聞投稿
2021-08-30
EMBA藝文大師講座 王哲雄探討現代雕塑臺座發展
圖
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作品《加萊義民》,又譯作「加萊市民」,因應加萊市政府的委託,緬懷在1347年加萊之圍中挺身赴死的六位義士,各自獨立的人物彰顯個別的反應情緒,彼此沒有肢體的碰觸,也沒有彼此視線的交集,但是命運都混雜著死亡與孤獨。 臺師大EMBA/提供
圖
哲雄於講座中,介紹不同時代的雕塑家背景與其作品臺座特色。 臺師大EMBA/提供
圖
日本普普藝術(pop art,又譯為波普藝術或通俗藝術)的重要代表人物「村上隆」與「奈良美智」,以卡漫人物取代傳統雕塑的嚴肅造型,利用不同材質與重量,創造出不同的安置雕塑方式。 臺師大EMBA/提供
圖
國內知名雕塑大師李光裕使用與眾不同的材質與技巧,做成模之後,再翻製成青銅。 臺師大EMBA/提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因應疫情影響,為讓學習無斷點,8月29日舉行藝文大師線上講座,邀請美術學系前主任王哲雄(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針對「現代雕塑的臺座問題探討」,讓學生安心在家防疫的同時,也能持續習得創新能力與思維。

「今日的現代是明日的傳統。」王哲雄指出,13、14世紀時,雕塑是與宗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大多是放置在教堂裡的壁龕;直到19世紀,法國雕塑家羅丹為作品《加萊市民》的臺座設想兩種安裝方式,第一種是安裝在地面高度,會讓作品人物變得更為親近,進而帶領觀眾進入悲慘與犠牲的情境;另一種則是把臺座升很高,觀眾就必須站在外圍朝天空仰望。羅丹因此引起現代雕塑家開始思考其作品與臺座的相互關係。在過去,雕塑的臺座是為了支撐、穩定雕塑品與平衡重心,從60年代開始,隨著藝術的演變,造型與材料跟著發生改變,臺座已經成為雕塑重要的一部份,甚至消失成為空間的場景,或與環境結合成為裝置藝術。

臺師大EMBA執行長王仕茹強調,藝文大師系列講座涵蓋多元領域,希望啟蒙企業主與高階管理人才了解培養藝文欣賞的重要性,不是只能有錢有閒才能進行藝文活動。以日本來說,生活上處處可見美感,因為日本人從小就厚植藝文欣賞興趣,尤其來台旅遊,必定會前往故宮,甚至知道何時展出重要精品。藝文欣賞是一種底蘊,需要培養,不僅能改變個人生活,甚至影響企業品牌塑造、產業升級與內部決策。

此外,王哲雄呼籲應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讓小孩自由的發揮,有機會帶著孩子去博物館或美術館走走,說不定會發現下一個美學天才就在身邊。每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審美觀念,對於現代雕塑與藝術,應跟著潮流,不要預設立場,從形、色彩、場景等角度去欣賞,去進入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境。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驗與認知不同,應敞開心房去了解新事物。(資料來源:EMBA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