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疫情爆發以來,因居家隔離政策或是確診,讓難以照料自身的長者或是孩童陷入無人照顧的困境,就有長照機構伸出援手,解決短期急迫性照護需求。8月14日,臺師大樂活EMBA線上講座特別邀請臺中市前副市長、現任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分享如何運用長照服務經驗與科技力量,轉化為疫情期間高風險的居家照顧。
林依瑩投入老人福利與照顧超過20年,她目前所服務的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發源於臺中達觀社區,其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則是「All in one」照顧,協助多個案例在重症時返家,結合了居家醫療、居家復健、護理服務等跨專業服務,進行24小時照顧,成效頗佳。過去有長期臥床長者返家照護後,從出院之初的失能8級,如今已經下降到失能2級,且能自理部分生活,回歸日常。
今年雙北5月疫情告急,醫療院所滿載,林依瑩想號召一些長照人員到雙北支援,將部分重症或安寧病患接回家照護,但後來發現這塊需求沒這麼大,反而是新北衛生局提出確診者跟接觸者的延伸照護需求非常迫切。像是外籍移工確診,原本照護的90幾歲年長者卻出現無人看護的窘境;也有案例是媽媽確診,但自閉症兒子未確診,最後只好一起送到集中檢疫所同住,但卻面臨高風險染疫可能。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於是在疫情期間導入「微光計畫」,從一般重症照護轉作確診者跟接觸者高風險的照護,滿足確診者的家庭照顧需求,透過高防護跟高專業進到家裡照護,並結合遠距醫療科技,如數據上傳、遠端連線、視訊看診,在民眾最無助的時候協助他們。
當初無意間投入疫情高風險照顧的林依瑩也看見照護匱乏的情形,「目前臺灣社區防疫網缺的一塊拼圖,就是長照醫療、生活、科技的整合,疫情下的照護工作不可漠視,因為病毒來去起伏不定,而目前臺灣在這塊領域還沒有完整健全的模式,大多是民間單位自發募集資源。」
林依瑩也認為,政府與民間可以藉著這次經驗,將來轉化成備災的能量,他們把All in one的價值做出很大的提升。往後他們也會繼續前進,更盼望能跟不同縣市政府合作,將模式複製,讓每個需要被幫助的長者感受高效能的社會溫暖。(撰文:校園記者臺文111董倩伶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