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377人
圖 新聞投稿
2021-07-20
擁抱樂活與教育的醫者 臺灣小腸移植的第一把交椅—陳芸
圖
亞東紀念醫院教學副院長、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陳芸是臺灣小腸移植成為常規手術的幕後推手、2012年帶領亞東醫院成為臺灣首家可執行小腸移植的醫院。
圖
陳芸(右四)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就讀樂活EMBA。平時的她喜愛慢跑,也參與樂活EMBA樂跑社活動。
圖
陳芸(右三)與樂活EMBA同學參加田中馬拉松,季力康院長(右四)也到場支持。
圖
陳芸與臺灣歌手陳零九捐贈亞東醫院的防疫物資合影。

臺灣小腸移植成為常規手術的幕後推手、2012年帶領亞東醫院成為臺灣首家可執行小腸移植的醫院——她是亞東紀念醫院教學副院長、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陳芸。走出醫院,脫下醫師白袍後,私下的陳芸還有一個特殊的「學生」身份,她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就讀樂活EMBA,熱切學習管理、科技、樂活產業等知識,期望能將跨領域學習應用於醫學教育。

從零開始 讓小腸移植手術生根臺灣

陳芸的習醫之路始於對武俠小說中仗義助人的憧憬。自認為「努力型選手」的她,進入臺大醫學系就讀後也沒有鬆懈,不僅在學士班七年生涯中拿下七次書卷獎,往後也取得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學位,並考取公費留學至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移植外科擔任研究員。

陳芸在住院醫生的第一年,開啟了自己與小腸移植不解的緣分,當時她以世上僅96例的小腸移植作為未來願景報告。她當上臺大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生不久後,便接到時任亞東醫院院長朱樹勳教授的詢問:因為當時新北市沒有小兒外科,希望她能協助院方成立該科。陳芸也義不容辭地答應,並獲得往後在亞東醫院全力發展小腸移植的承諾。

但是器官移植一路走來並不容易。臺灣對器官移植的法規需要先後通過動物實驗、臨床實驗,才能成為正式的手術。陳芸從零開始發展國內小腸移植手術,光是最初的動物實驗就十分折騰。在動物試驗成功取得衛福部核可後,彷彿是天意一般,她接手一位巨膀胱細小結腸糯動不良症候群(MMIHS)的腸衰竭病童,並在當月醫院接到一位病童腦死器官捐贈,得以著手進行人體試驗。

2007年10月27號,陳芸與團隊成功完成全臺第一例的小腸移植手術,後續完成人體試驗,獲衛福部許可,小腸移植正式在臺灣落地生根。今年3月,她帶領的小腸活體移植也通過衛福部人體試驗許可。陳芸特別感謝醫療團隊,以及一路以來始終陪她奮戰的翁家琪專科護理師,促成小腸移植手術今日的成果。

在個人專業上,活體小腸移植仍在起步階段,陳芸表示,即使曾作為國內第一個培養出小腸幹細胞的研究室,自己還要持續深入研發該技術,期許未來能透過小腸再生的機轉,用器官修補的方式來治療腸衰竭。研究小腸的節律器細胞,幫助蠕動不良病人,也是她關注的研究項目。

從醫界到樂活EMBA 跨領域學習新事物

鑽研醫學有成,但陳芸從未停下腳步,將學習觸角延伸到更多領域。陳芸說,自己熱愛學習新事物,在兩位舊識的推薦下,得知臺師大樂活EMBA的授課資訊,結合運動休閒、健康永續等跨領域知識的課程,令她覺得十分有趣而決定報名,順利錄取在課堂認識班上各領域的同學,以及教授們認真督促同學、結合遊戲的授課方式,使她獲益良多。

「期望能做出有別於過去的醫療照護,讓教育與科技結合。」陳芸下一步將要運用新知,聚焦提升臺灣醫療教育。她曾至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觀摩醫學工程相關教學,期盼能建構將醫學、工程、設計、創新融合的課程。臺師大樂活EMBA授課內容涵蓋管理、財務、科技、樂活的跨領域學習,正是她目前儲備知識能量最佳途徑。目前亞東醫院與元智大學正共同籌備醫護學院,陳芸期盼自己能將樂活EMBA所學應用於往後的醫學教育上,特別在人員招聘、課程規劃等方面能有突破性的發展。

談本土疫情爆發 感謝樂活EMBA同窗挺醫護

課堂除了求知求學,在樂活EMBA也讓陳芸與其他同窗建立互助合作的情誼。今年5月疫情爆發,同學和學長姐出錢、出力、出物資幫助醫護人員,更讓她備感溫馨。陳芸任職的亞東醫院作為新北市唯一的醫學中心,也是國內收治新冠肺炎疫情重症病患的主要單位。本土疫情爆發時,每日患者數宛如指數飆漲,許多科室病房都轉為疫情專責病房,院方也規劃檢疫所、一般病房和加護病房分別收治輕症到重症的患者,建立三級防護網絡。醫護人員每日面對不斷竄升的病患數,彷彿一場沒有盡頭的戰爭,每個人忙碌奔波,身心俱疲。

但樂活EMBA同學的支持,像是一場及時雨,給了醫護在物質與精神上相當大的鼓舞。她特別感謝呷七碗的李東原學長與洪崇益同學捐贈沖調營養包與粽子、亞典菓子工廠賴文典同學贈送1500條蛋糕、美商地利富國際商用地產的尤儷玲同學協助捐贈2000件醫院涼感抗菌衣、許多同學訂購寒舍艾美同學的便當或是惠村豆花同學的豆花贈送防疫人員、真芳炭烤吐司的張文哲學長結合餐飲界的力量與社會力量給醫護人員送餐點等。愛心物資不斷湧入,她表示這些來自社會各界的幫助,不僅鼓舞醫護的士氣,也是讓他們堅持下去的力量。 (撰文:校園記者運休所陳安琪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