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年前漂洋過海到臺灣推廣美術教育的臺北高等學校(今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日本前輩畫家鹽月桃甫,不但將西洋的油畫技術引進臺灣,還創辦了「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對奠定臺灣美術的基礎有極大貢獻,但他在日本畫壇卻鮮為人知。與鹽月同樣出身宮崎縣的日本畫家小松孝明,因為一幅在古董市場出土的鹽月油畫,開啟他的探索之路,小松花了3年時間奔走於臺日之間拍攝的紀錄片「鹽月桃甫」,6月6日在東京試映,吸引很多關心臺灣的民眾入場。
鹽月桃甫1886年出生於宮崎,本名永野善吉,1921年36歲時帶著家眷到臺灣任教,在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今為建國中學)與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高校(今為臺師大)擔任美術教師。日本戰敗後,日人全數撤離臺灣,1946年鹽月結束在臺25年的教師生活,只能背著簡單行囊返回故鄉。
鹽月創作的大量作品大都留在臺灣,但因天災有很多都已迭失,他返回日本後生活窮困,幾無餘力購買畫具,但他仍繼續作畫,可惜返日8年後的1954年過世,年僅67歲。也許因為如此,他在日本畫壇的知名度遠低於臺灣。
現年41歲的小松孝英也是出身於宮崎的畫家,他以生態為主作畫,他的畫作「外來種群蝶圖」,在2010年被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紀念館收藏。
小松在9年前受邀到臺灣參加國際藝術博覽會,在臺灣第一次聽到「鹽月桃甫」的名字,雖然同樣出身宮崎,但他從未聽過這個名字,對鹽月在臺灣畫壇的地位和名氣感到吃驚。也許是冥冥之中的緣份,喜愛古董的小松,有一次在宮崎縣內的一家古董店看到鹽月的油畫。
那是一幅臺灣泰雅族孩童奏口簧琴的油畫,小松受到很大的衝擊,燃起了他對鹽月的好奇心,不僅是對於鹽月的畫作,還有他在臺灣的一切故事。為了探索前輩畫家鹽月百年前在臺灣的足跡,小松暫停畫筆拿起了攝影機,飛到臺灣走訪鹽月的學生,還有相關的研究人員。
經過百年,鹽月當年的學生幾已凋零,小松說,如果不快一點,以後就可能沒機會了。他花了3年時間,帶著工作人員來回於日臺之間,沿著當年鹽月的足跡,希望能還原全貌。
鹽月的油畫作品色調強烈、熱情洋溢,他的教學風格更是自由奔放,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創新,鹽月雖是官派的教師,但從未穿過官方制服,中年禿頭後,他乾脆戴上了土耳其毯帽,變成他的招牌打扮,雖然學生視他為怪咖,但也對他敬愛有加。
為了提升臺灣美術的地位並提攜後進,鹽月和鄉原古統、石川欽一郎、木下靜涯等美術家,仿照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的模式,1927年在臺灣開辦了首屆的「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
主張自由教育、尊重多元文化的鹽月更在1930年霧社事件後,以站立在砲彈中的臺灣原住民母子圖「母親」參加臺展,向日本政府的同化政策表達無言抗議。
臺灣的美術在臺展開辦的數年後,展現旺盛活力,但也開始出現分裂,流派林立,鹽月也因為從第9屆臺展後,取消臺灣人擔任評審的決定,曾經引起歧視臺人的批評。鹽月尊重文化多元,但當年為何會有這種決定,原因不明,但近年有更多人發言,相信鹽月會這麼做必有其考量。
小松拍攝的「鹽月桃甫」紀錄片,今年初已在九州先由電視臺播放,因為疫情關係,延至近日才在東京舉行首場試映,很多關心臺灣文化的民眾到場觀看。小松也計畫參加明年臺灣的國際紀錄片展,希望屆時能將這位前輩美術家帶回臺灣與臺灣的觀眾見面。(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