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對宇宙的好奇心,隨著科學的發展不停的被滿足,同時也不斷被刺激。過去二、三十年來,天文學家已發現四千多顆系外行星,讓我們重新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定位以及生命的本質。雖然行星的形成不僅限於太陽系,但要如同地球般充滿生命,卻又不是如此顯而易見。理學院天文與重力中心在今年春季規劃了一系列的系外行星講座,帶大家遨遊於地球之外世界。
5月25日首場演講邀請201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Didier Queloz 分享系外行星最新研究進展。Queloz 教授在1995年第一次以光譜中的都卜勒效應發現了飛馬座51b,這也是第一顆在類太陽恆星旁發現的系外行星。時至今日,人類對系外行星的理解已經歷許多革命性演變,從利用各種偵測方式發現行星,到仔細研究它們的物理性質及形成理論,Queloz 教授這項劃時代的發現也因此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物理獎的肯定。
緊接著5月30日,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的陳文屏教授將和我們一起探討「系外行星需要具備哪些要素才可能演化出生命?」接下來在6月6日,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辜品高研究員將帶來系外行星的諸多軼事。
天文與重力中心成立於2021年1月,天文與重力中心致力於整合師大相關領域的研究能量,提供跨領域合作平台,進行校內外的學術討論與長期合作,並培養國內的相關研究人才。三場講座將以線上轉播方式進行,報名高中職教師將可獲得進修時數,歡迎師生踴躍參加。報名資訊請至天文重力中心網站:https://www.cag.ntnu.edu.tw/index.php/epo_talks/ (資料來源:天文與重力中心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
【2021 大眾科普講座-系外行星講座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