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3074人
圖 新聞投稿
2021-03-25
音樂系校友楊書涵 談指揮與人生交織的篇章
圖
臺灣青年指揮家楊書涵,4年前榮獲第10屆費特伯格(Fitelberg)國際指揮大賽首獎。(攝影: Wojciech Mateusiak)
圖
楊書涵獲「金指揮棒」首獎後曾說,希望能透過指揮把對音樂最深刻的感動,傳遞給每一位團員與聽眾。(攝影: Wojciech Mateusiak)
圖
楊書涵說,熱衷於音樂的本質就足以支撐這些艱辛,讓他能夠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攝影:Balint Hrotko)
圖
楊書涵這次回國除了演出行程外,也特別回到師大與學弟妹分享他的指揮經歷。
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校友、臺灣青年指揮家楊書涵,4年前榮獲第10屆費特伯格(Fitelberg)國際指揮大賽首獎,也是第一位臺灣人在該大賽獲獎,賽後他在歐洲也陸續收到多場國際音樂會客席指揮邀請。今年三月初也應NSO國家交響樂團之邀,回國完成代打音樂會演出。他這次回國除了演出行程外,也特別在3月15日回到學校與學弟妹分享他的指揮經歷。

楊書涵獲得師大音樂系指揮碩士後,赴德國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Hanns Eisler')進修,持續累積指揮經驗。他也曾拜師於指揮大師慕提(Riccardo Muti)門下,是第一屆義大利歌劇學院四名正式指揮學生之一。

28歲那年,他在波蘭卡托維茲(Katowice)榮獲第十屆費特伯格(Fitelberg)國際指揮大賽「金指揮棒」首獎,為國爭光。他提到,比賽的曲目量相當具有挑戰性,必須準備12首作品,若需全部演奏完畢,需要至少5場音樂會,從數百名申請者中受邀的50名指揮比完第一輪就耗時4天,但他不負眾望,最後脫穎而出。賽後他曾說,希望能透過指揮把對音樂最深刻的感動,傳遞給每一位團員與聽眾。

從小習樂 深受中西音樂感動

楊書涵從小學習鋼琴、加入十鼓打擊樂團後,開啟他對於音樂世界的大門。他在十鼓打擊樂團裡學習吹奏笙,在巡演過程中體驗音樂家生活的面貌,國中時下定決心於七年一貫制的特殊藝術類教育學制學習音樂,最後進入南藝大就讀中國音樂學系。

從國樂出發,他坦言沒有升大學的考試壓力,讓他得以廣泛聆聽不同種類的音樂會,在開拓視野的同時,更意識到自己對管弦樂團聲響的迷戀,因而在大一以轉學考進入東海大學音樂學系主修鋼琴。因鋼琴從原本副修轉為主修,使他前期都必須專注於苦練鋼琴,而在大三接觸指揮法課後更決心要成為指揮。在鍾安妮教授的鼓勵與支持下,大四展開如同指揮組碩士的日常,帶領校內樂團作分部練習,得以提前進行指揮相關訓練。

師大音樂系求學 追隨恩師人生哲理

東海大學畢業後,他在臺師大音樂系攻讀碩士學位,常常與優秀的樂團學弟妹們相互切磋,交流音樂上的意見與想法,更與他們自行組成樂團,以協奏曲為主、當代作品為輔,定期在學校作公開演出。他也回憶起師大音樂系許瀞心教授的課程,為他打下紮實的指揮基礎,在老師個人特質的潛移默化下,學習音樂的態度、排練的觀念等。

他說,許瀞心教授不僅僅是主修老師,更是他的人生導師,給予全面性的培養和照顧,「老師不只教授指揮技巧,她時常帶領學生進行戶外教學,從爬山、做瑜伽促進身體協調和身心靈溝通。」追隨許瀞心教授「音樂就是人生」的理念,楊書涵也勇於接觸不同領域。他笑說:「什麼都可以是音樂,什麼都可以是學習。」過去他還曾修習相聲瓦舍團長馮翊綱老師的戲劇與劇場史,讓他應用在歌劇方面獲益不淺。

許瀞心談到楊書涵學習的過程,認為他擁有國樂相關背景,更具跨域的能力,對於音樂歷史和樂器屬性有另一層面的認知,也成為他的指揮優勢之一。楊書涵在德國留學期間,許老師也持續關注他的學習和工作狀況,甚至凌晨守在螢幕前觀賞他的比賽直播,在不同空間和時間上給予最大的支持。

沒有得失心 堅持走在音樂路上

回顧自己的指揮之路,楊書涵雖然通過比賽獲得了許多珍貴的演出機會,但他強調:「並非不被選上就不是好指揮」。他堅信輸贏往往只能聽天由命,但每一次都必須保持最好的狀態,做好準備。他也強調,相對樂器演奏,指揮是相對個人化且難以比較高下的工作,評審之間不同的喜好與準則會大大影響比賽結果。他微笑說:「帶著『享受當下的過程,結果並非全部』的心態,才能慢慢看淡被拒絕和挫折遍布的日常。」

他也語帶堅定地說,選擇指揮這條路是因為喜歡音樂和想要與音樂相伴,不是為了得獎或是拿到工作。「喜歡音樂這件事情本身就很美,也給予我最大的滿足和回饋,其他的都是額外的。」他幽默地說,自己在遇到生活上的困難時,都會自我解嘲:「更接近貝多芬一點點,也是成就不同的音樂深度。」他說,熱衷於音樂的本質就足以支撐這些艱辛,讓他能夠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撰稿:校園記者音樂110李學淇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