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響應政府雙語政策推行,開拓高中生跨文化學習及編譯實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與外交部《台灣光華雜誌》12月9日聯合舉行「翻譯座談會」,邀請翻譯研究所陳子瑋教授與三位光華雜誌資深外文編譯,一同分享口筆譯工作經歷,也讓臺下一百多位高中生一窺專業譯者工作型態。
「翻譯,是大考重點科目,但它不只是在考卷上,而是生活中處處可見。」身為資深口譯員的陳子瑋教授說,108課綱除了強調素養導向,這次座談會也是高中課程規畫之一,期望光華雜誌英文編譯費儒伯(Robert Fox)、日文編譯山口雪菜,以及印尼文編譯陳德銘,透過各自生涯規劃與譯者生活分享,協助同學了解翻譯工作實質內容,提早立定志向。
面對真實自我 勇敢做出轉變
其中,日語編譯山口雪菜以自身接觸翻譯的契機,鼓勵學生追隨興趣,為職涯計畫做出最好選擇。她說,自己大學在日本主修法律,畢業後因對法律相關工作興致缺缺,後來轉到出版社任職。三年過後,她萌生「想靠自由接案養活自己」的念頭,於是開始另闢蹊徑,走出一條翻譯路。
由於喜歡學習語言,26歲那年她訂下目標,要在30歲精通一門外語,並藉此能力支持生活。之後她決定來臺學習中文,並且與臺人結婚,在臺落地生根。目前多從事中日文筆譯與教學工作的她說,「翻譯是我人生中的大轉彎,讓我看見另一個不同世界,也讓我能面對真實的自己。」
因為熱情 讓翻譯更加精準到位
三位編譯除了各自闡述成為譯者的機遇,另外也強調從事翻譯工作應具備的條件與態度。「你需要具備熱情,深入了解另一個語言的文化,才能翻得精準到位。」英文編譯費儒伯以流利中文夾雜臺語詞彙,訴說大學時深為東方文化著迷,在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主修中文,後因教師推薦來臺學習中華文化。
北中南走透透的他,有次甚至為翻譯歌仔戲劇本,不時到臺南新營車站旁,與計程車司機請教,並且順便練習臺語對話。現在他不僅臺語能通,連客語也說得嚇嚇叫,甚至還通過客語能力認證。他說,翻譯需要靠著熱情去支持,才能讓譯文貼近原文,將無形的文化精神原汁原味呈現,讓讀者身歷其境。
譯者,國際會議上的重要推手
翻譯工作除了筆譯,口譯也是一大挑戰,在許多國際場合上更是扮演重要推手。身為印尼華僑的陳德銘,由於精通中文、英文與印尼文,曾在兩國政府閉門會議中擔任口譯員,協助雙方政要完成重要對話。他說,「翻譯工作不僅是向大眾傳播重要訊息,它還可能讓你置身事件核心,比一般人更早知道第一手機密訊息,這也是口譯員所擁有的特權。」
陳德銘另外提到,疫情期間,他將許多臺灣防疫措施,及公衛宣導文章翻譯為印尼文,希望印尼政府能嘗試仿效臺灣,有效杜絕疫情擴散。「在這份工作中,不怕找不到成就感。」經常翻譯教育、農業、醫療及政令的他說,雖然內容嚴肅,不過確實透過翻譯力量,讓有效訊息互相傳遞,恰好凸顯譯者工作的價值及其重要性。
翻譯產學界兩大機構此次合作籌辦座談會實屬難得,文學院院長陳秋蘭與翻譯研究所所長胡宗文當天也參與座談,致詞鼓勵在座高中生嘗試翻譯工作。陳院長更期許有志成為譯者的高中生,未來能以師大做為第一志願,培養自身專業翻譯能力,她另外提到目前翻譯研究所開設12學分翻譯學程,讓全校各科學生修習,提升外語能力。
胡所長則表示,15至18歲正是青少年開始思考職涯方向的時機,而翻譯工作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文學院學習路徑,以及釐清未來就業方向。他最後引述英國劇作家王爾德名言:「你若不懂其他語言,就不知道自己的語言。」期許學生透過翻譯,回頭認識自己的文化,並且從中發現語言的樂趣。(撰文:公事中心黃樂賢 / 攝影:台灣光華雜誌提供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
關於《台灣光華雜誌》
外交部《台灣光華雜誌》1976年創刊,見證臺灣40多年歷史,肩負傳播任務,標榜全球、在地、人文的報導主軸,每期為讀者介紹臺灣動態,除了深度探訪臺灣在地值得驕傲之人事物外,更以臺灣軟實力拓展國際外交為使命。目前雜誌出版六種語言,其中包含常見英日文外,還有印尼、越南及印度文,在全球160多個國家皆有發行,讓世界看見臺灣之美。
附件:光華雜誌活動後報導
「譯」猶未盡 《光華》翻譯座談
好的翻譯不只能準確地溝通訊息,更能傳遞文字背後的弦外之音。翻譯的工作總是令人著迷,而能輕鬆駕馭多種語言的譯者們,平常都在做些什麼?他們為何踏上翻譯之路,他們有哪些生活日常?平時又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是在哈囉?」、「本宮」、「這個人很鏘」、「恁爸」,這些詞台灣人一看秒懂,但是翻成英文時,究竟該怎麼說呢?
2020年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與《臺灣光華雜誌》與聯合主辦的翻譯座談,特別邀請到三位《光華》的資深編譯,爲中山女中、明倫高中、建國中學等校的同學一揭翻譯的神秘面紗。
《光華》三位資深編譯,包括師大翻譯所Robert Fox校友、山口雪菜與陳德銘與近200名高中師生熱情互動,暢談他們如何踏上翻譯之路,也分享了翻譯工作中的趣聞軼事及挑戰。
跨族群與多語傳播的《光華》
講座中,《光華》總編輯陳亮君首先為同學們帶來一段「多元族群影像剪輯」的影片,呈現歷年來《光華》以跨族群、跨語言的方式,呈現台灣文化的多元風貌。陳亮君感性地表示,台灣土地這麼小,竟能匯聚如此多不同的族群,共同為這塊土地打拚,「這是《光華》多年來致力多語傳播的原動力,也是這次舉辦翻譯座談的原因。」
他進一步指出,透過語言可以了解一個國家,也是人與人之間深刻交流的奧妙工具。《光華》創刊45年迄今,已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與地區發行,並有中、英、日、越南、泰文、印尼等六語版本,成為開拓台灣軟實力外交的最佳媒介。
神秘又多彩的編譯生涯
《光華》之所以成為台灣被世界看見的窗口,幕後的最大功臣,除了社內的採訪團隊與小編,還有一群神秘的編譯群,講座當天他們特別亮相,與同學分享平時編譯工作的日常。
日文編譯山口雪菜體型嬌小,卻有鋼鐵般的意志。她在26歲時立志,開始學習中文,要在30歲時精通這門語言,並以此獨立謀生。山口雪菜隨後嫁來台灣,並在來台的第二年,開始漫長的筆譯口譯生涯。因為與《光華》結緣甚早,山口雪菜參與許多政府部門的譯文工作,為中日友好交流善盡一份心力。
擔任英文編譯14年的Robert Fox為人風趣幽默,他的姓氏Fox,中文是狐狸,卻有個文青到不行的中文名字「費儒伯」。身材高挺的Robert穿著格紋襯衫,神似德州牛仔,一開口卻大秀流利的台語「逐家好」,讓同學驚喜地掌聲連連。
Robert年輕時在舊金山州立大學學習中文,因為教師推薦選擇來台,從此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來台至今30年的他,相當傾心台灣的本土語言研究,足跡可說是全台走透透。他不但認真融入台灣社會,也努力學習在地的語言。他曾到台南新營火車站找司機「抬槓」,以此磨練台語能力,還拿到了客語能力認證,在台師大翻譯所的畢業論文則以台語文學為研究主題。
印尼文編譯陳德銘踏入翻譯界的過程則相當離奇。原本在印尼當基層中文教師的他,因緣際會獲得聯合國難民署的翻譯工作,「我想破頭都想不到,怎麼會在補習班認識一位朋友,可以引薦我至聯合國工作。」透過這名人員的引介,陳德銘開始進行口譯的工作,逐步拓展自己的眼界。
在印尼出生長大,陳德銘五年前來到台灣念書,「到現在已經離不開台灣了。」陳德銘相當熱愛翻譯工作,尤其擔任編譯能深入了解台灣,讓印尼人認識台灣,讓這份工作格外具有意義。他也相當開心貢獻所長,尤其在疫情期間,政府的防疫施政與衛教宣導,都是透過他的筆譯成印尼文,讓印尼人在第一時間了解台灣在全球防疫的貢獻。
翻譯的酸甜苦辣
翻譯的工作精彩而有趣,譯者們在翻譯時都曾經碰過不少趣事。主持人師大翻譯所副教授陳子瑋年輕時,曾隨同我國政要赴瑞士開會。某晚瑞士總統設宴款待,地點就選在日內瓦湖畔最頂級知名的威爾遜總統豪華酒店。
晚宴氣氛非常愉快,杯觥交錯,各國代表輪番熱烈與我國團長寒暄,身為口譯要員,陳子瑋熱湯才喝了三口,就得放下刀叉,專心為團長口譯。沒想到一頓飯吃下來,各國代表們聊得賓主盡歡,陳子瑋只能眼睜睜看著精緻的菜餚一道道送上來,又一道道撤下去,「我的叉子連龍蝦都沒戳到一下。」他打趣地說。
陳子瑋打趣地說,學校老師在教導翻譯時,有關翻譯的專業訓練都盡數傳授了,偏偏就是沒有教日內瓦的頂級飯店,其實有提供替口譯員「晚宴打包」的服務。日內瓦國際組織林立,全年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導致瑞士頂級飯店多知曉口譯員的特殊工作型態,只可惜當天陳子瑋不知還有第二個選項,只好為國犧牲肚皮。
陳德銘的翻譯生涯也是多彩多姿,身為翻譯,時常可面見政要、採訪明星,甚至有特權參加兩國政府的閉門會議,知曉國家機密。年輕時陳德銘相當熱血,為了翻譯工作上山下海,有次他奉命前往印尼偏遠地區,全身上下必須穿戴特殊裝備,否則會被土壤中的強酸灼傷皮膚,讓他不禁納悶:「我只不過是個口譯,為何要冒生命危險來這裡賣命?」
「我」的十幾種翻法
翻譯有時也會撞牆。因為語言文化的差異,有時直譯無法譯出文字背後的真正含意。某次山口雪菜要中譯日一篇選美比賽文章,文中以成語描寫佳麗,在日文中卻找不到能相呼應又能顯現成語韻味的詞句,最後只能平平直譯,「這是我覺得最沒有辦法翻譯的一篇文章。」她說道。
知名的大文學家村上春樹也曾經在翻譯上栽過跟斗。某次村上春樹翻譯一本偵探小說,翻到一半,發現第一人稱用詞不符合主角的個性,只好全部重譯。原來英文裡的「我」,在日文中有十幾種講法,譯者要挑到對的第一人稱,得花一番腦筋。
中文裡面的「我」,其實也有多種講法。聽講的同學在現場馬上腦力激盪,想出:「朕」、「在下」、「吾」、「老子」、「恁爸」及「本宮」,這些詞都等同於中文裡的「我」,同學們這才知曉中文的博大精深,也發現翻譯並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個字一個字逐字翻出就可以。
身為自由的翻譯工作者,養成自律的工作習慣非常重要。Robert以自身為例,笑稱自己整天都在上臉書、玩IG,看Netflix電影,但他慎重地說了三次:「You have to get the things done.(你要把事情做好。)」
沒有老闆,自己做頭家,沒有討厭的同事,可以在星巴克、麥當勞等地方隨心所欲的工作,自由譯者的工作看似高度自主,「但譯者一定要自律,在時間內把工作做好。」Robert特別提醒。
翻譯的前提:母語一定要好
想要從事翻譯工作的條件是什麼?三位編譯不約而同提到母語訓練的重要性。建議同學一定要學好中文,母語是外語訓練的基礎,「想要精進自己的翻譯能力,母語的訓練一定要夠紮實。」山口雪菜有感而發。
陳德銘則說:「我學中文十幾年,仍然比不過以中文為母語的人。」接觸過國際組織的他誠心建議:「未來你就算到了國外,你的強項與優勢仍會是你的母語。」專業譯者的母語,一定要達到一定的水平。
Robert則建議平時要多練習寫作,多閱讀,了解對方的文化;翻譯有看不懂的地方,不要自己硬翻,「一定要諮詢請教別人。」若要翻譯特定領域文章,則要充實相關的專有詞彙,這些都是成為好翻譯所必需的條件。
翻譯是一門藝術
筆譯工作牽涉了文筆是否流暢達意,不只是中文要好,英文也要好,「語文能力是從事翻譯工作的前提。」陳子瑋老師總結。同時,告訴同學,翻譯的工作還牽涉了技巧、語文、哲學、文化層面的思考,他順便打廣告,建議同學未來可進師大翻譯所做進一步的學習。
講座當天的貴賓,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陳秋蘭則叮嚀,「翻譯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有它不同的境界,是一門藝術。」目前研究所開設12學分的翻譯學程,修畢就可考取證照。
翻譯所所長胡宗文則引用英國劇作家王爾德的名言:「你若不知道另外一種語言,就不知道自己的語言。」透過翻譯,人們可以瞭解各種語言,「最重要的是可以了解自己。」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人與人之間雖然有不同的國籍與膚色,透過翻譯,人們就能夠消弭隔閡,多一分的同理,多一份的交心,看見更寬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