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1979人
圖 新聞投稿
2020-11-17
國人公民素養調查 學者籲推廣媒體識讀能力
圖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公布「成熟民主社會的公民素養民調」結果
圖
圖
圖
臺師大公領系李琪明教授也延伸調查結果的意義、探究可能的原因,以及闡釋教育與研究的啟示。
圖
臺師大公領系李琪明教授
圖
臺師大心輔系前主任郭生玉說明

為了解國人對於公民素養的表現,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11月15日公布「成熟民主社會的公民素養民調」結果,在8大公民素養指標中,受訪民眾認為國人在「具有國家認同感」一項的表現最好,但在「關心社會公共議題」一項中「不散播假消息」的表現最待加強。臺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李琪明優聘教授也評論指出,社群媒體興盛,生活訊息真假難辨,呼籲政府訂定兼顧言論自由的法律規範與自律機制,並推廣國人媒體識讀的能力。

黃昆輝教授是臺師大教育系52級校友,母校教育系碩班畢業後,赴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取得教育行政學博士,目前是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財團法人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所所長、臺北市教育局局長、臺灣省教育廳廳長、總統府國策顧問、內政部部長、總統府資政等,教育行政資歷豐富。

這份調查值得關注的是,在「國家認同感」公民素養中,民調顯示,91.7%認為「認同灣的歷史與文化」是重要的公民素養,且74.5%認為國人表現良好;而89.1%認同「以身為灣國民為榮」重要,74.4%認為國人表現良好。94.5%認同「善盡國民責任、維護灣安全與利益」重要,但僅67.6%認為國人表現良好;89.8%認同「了解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不是其他國家的一部分」重要,73.2%認為國人表現良好。

黃昆輝教授表示,臺灣從1996年實施總統直選以來,被國際社會認證是自由民主國家,迄今已20多年、近4分之1個世紀,國人以擁有民主政治制度與自由社會生活為傲,卻普遍缺乏民主素養及法治精神,追究其原因,是在推動民主改革時,未能同步培育國人的公民素養。

黃昆輝教授說明,除了調查公民素養的重要性,也調查受訪民眾認為國人的表現水準如何,落差大代表努力改進空間大,以「關心社會公共議題」中,「分辨訊息真偽、不散播假消息」為例,受訪民眾認為此公民素養很重要,卻認為國人該項表現最差,反應民眾對假訊息充斥的厭惡。

民調小組召集人郭生玉說明,8大項公民素養指標為:「關心社會公共議題」、「表現人文關懷」、「落實民主法治精神」、「具有國家認同感」、「珍惜生態環境」、「展現生活美感」、「表現團體合作精神」及「具備科學素養」,採網路問卷調查,填答超過4千人,共計1848人完成問卷,結果具代表性。

郭生玉表示,受訪者認為「以身為灣國民為榮」的素養很重要且國人表現最好,兩者落差最小,這題受訪者又以18歲到24歲大學生居多,但在「善盡國民責任、維護灣安全與利益」項目,受訪者認為非常重要但國人表現卻遠遠落後,值得關注。

臺師大公領系李琪明教授也延伸調查結果的意義、探究可能的原因,以及闡釋教育與研究的啟示,完整評論如下:

一、由傳統狹義的公民資質轉型至重視成熟民主社會的公民素養,但實踐層面仍須努力

調查結果顯示公民素養八大項指標在「關心社會公共議題」、「展現生活美感」、「具備科學素養」、及「珍惜生態環境」上表現較不理想。若將此結果與另外四項「落實民主法治精神」、「具有國家認同感」、「表現團體合作精神」、與「表現人文關懷」加以比較,可發現後者較屬傳統狹義公民資質,前者為多元自由社會所延展擴充的成熟民主公民素養。雖然填答者認為國人在延伸擴充項目的實際表現較不理想,但所幸在重要程度方面此八項至少都有82分以上,顯示填答者對於轉型的方向是有高度共識,也就是成熟民主的公民素養是兼顧多面向,並且交織成真、善、美的價值展現,但是關於實踐層面的強化仍有待努力。

二、「關心社會公共議題」的知行落差,包括了個人與結構性的因素都須加以關注

調查結果顯示八大指標之一的「關心社會公共議題」,被評為最重要的公民素養,但也被認為是最需要加強者。探究其可能的原因:就個人而言,「關心議題」的難以落實除了生活忙碌或個性使然的冷漠與自私之外,更可能是缺乏對於公共議題的敏銳度,或是沒有深廣度的思辨與知能,以及未具有堅實的價值信念只是「跟風」等表象。其次就結構性而言,此著重點在於我們社會文化的氛圍,可否支持民眾得以主動積極地「關心社會公共議題」,可惜的是當我們面對公共議題時,一是政府或民間常無法提供透明且充分的資訊,二是對於爭議性議題的主張,往往因立場的不同而易形成二元對立/敵對,缺乏理性論辯及有效溝通,三是為了避免破壞人際關係或招惹麻煩,因而民眾常保持中立或沉默或許為上策。因此,減低或消弭知行落差的個人與結構因素,才能促進成熟民主社會中公民素養的知行一致與積極參與。

三、「後真相」與社群媒體興盛的時代,批判思考與媒體識讀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能力

調查結果顯示公民素養細項中,「分辨資訊真偽,不散播假消息」及「根據客觀證據做判斷」兩項表現水準都不及格,且與重要性評分落差最大。由於灣與世界各國共處「後真相」與社群媒體興盛的時代,其不僅產生眾多爭議性議題,在生活中更是充滿著真假難辨以及情緒高漲勝於理性的現象。因此,政府部門或相關專業團體,均須訂有兼顧自由的法律規範與自律機制等措施之外,就當代社會應有的成熟民主公民素養而言,批判思考與媒體識讀是不可或缺的終身學習必備能力。

四、「具有國家認同感」雖未被高調地重視,卻似隱性的形成集體共識且落實生活表現

調查結果顯示填答者認為國人在「具有國家認同感」的表現水準最高(72.68),與其重要性評價(89.28)落差也最小,不過結果也顯示其在八大項目中的重要程度為倒數第二。這表示灣雖面臨「國家認同感」形塑的諸多內外在困境與長久爭議,加上受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與歷史脈絡因素的交錯影響,但在後解嚴時期以來自由民主的日漸強化,填答民眾對於國家認同感雖然並未特別凸顯其重要程度,卻已隱性地形成集體共識而加以落實在日常生活,形成知行合一的深層國家認同感。

五、公民素養在教育方面須兼顧認知、情意與行動,本研究可進而探究人口背景變項的差異

最後,針對本調查結果提供二方面的啟示與建議。在教育方面,再次提醒我們須留意公民素養須兼顧認知、情意與行動三個層面,包括具深度與廣度的知識與多元視野、高層次的批判思考、對於議題的完整論述和與人理性溝通、換位思考與同情理解他人處境、秉持正義與關懷的原則與價值、主動積極且有勇氣地社會參與和行動等。此外,由於本調查有同時蒐集生理性別、年齡層與最高學歷等三個人口背景變項,日後若有機會可將其結果進行交叉比較,進一步了解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世代以及不同學歷填答者是否有所差異。(撰文:公領系、黃昆輝教育基金會 / 編輯:余庭翎 / 核稿:胡世澤)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