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教育自 1990 年代發展迄今,已然成為特殊教育的顯學。為促進亞太地區在融合教育理論發展與推動經驗上的交流,強化特殊教育與世界接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接受教育部委託,11月2至4日辦理「2020特殊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亞太融合教育與生涯發展」,廣邀海內外特殊教育學者專家現場與線上分享互動。
臺師大特殊教育中心胡心慈主任擔任研討會主席,她期許此會能將視野拉寬放遠,「一方面持續關注資優與身心障礙學生在校的學習近況,一方面聚焦在特殊需求學生進入社會後可能面臨的挑戰。」
教育部政務次長蔡清華出席當天開幕式,他表示,希望透過研討會,讓各國專家學者以國際觀點分享實務經驗與創新理念,提供特教政策前瞻性的規劃。
開幕式中,臺師大校長吳正己表示:「今年我們有近兩百位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其中包含一位全盲的國際學生就讀博士班,這些都需要大家的協調跟努力,來幫助他們順利求學,也很感謝特教中心在實務上的付出和貢獻。」吳校長會後到場外體驗視障輔具、手語學習教材,並與特教生一同參與地板滾球運動比賽。
今年研討會共安排4場專題演講、4場圓桌論壇、28篇口頭論文和34篇海報論文,邀請知名特殊教育學者出席交流。雖因疫情影響,國外學者無法順利來臺參與,不過主辦單位仍運用科技克服困難,將專題演講改採預先錄影與連線直播方式,讓與會者透過網路和國外學者進行交流。
研討會第一天,由倫敦金史密斯大學Pamela Heaton教授的專題演講揭開序幕,分享音樂領域的雙重特殊學生未來進入職場的發展。第二場由美國Bridges Academy雙重特殊研究與專業發展中心主任Susan Baum ,以「腦部差異:了解雙重特殊學習者」為題,分享何為雙重特殊需求學生以及此類學生的優弱勢與挑戰,並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供參與人員參考。圓桌論壇分別邀請臺師大特教系于曉平副教授、林福來名譽教授,主持討論雙殊教育及資優生進入大學後的相關培育與輔導,探討臺灣教育現場及特殊教育規劃。
第二日演講,日本立命館大學學生障礙資源中心酒井春奈女士,分享「日本高等教育身心障礙學生合理調整之現行做法」,提出日本立命館大學目前針對身心障礙學生除提供定期諮詢,另外也提供轉銜支持、輔具與其他學習設備借用、無障礙學習環境、舉辦身心障礙相關培訓與研討會以及訂定身心障礙學生災害應對方針,同時也分享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後的應變協助方式與挑戰。
臺師大特教系胡心慈教授則分享歷時三年時間完成的智能障礙學生大專階段之學習及畢業後概況分析,該研究透過訪談及問卷調查,從智能障礙學生的升學率及就業率進行分析,提出未來智能障礙學生學習與輔導的問題與建議,以建置更加完善的支持網絡系統,提供更符合學生需求的特殊教育支持服務內容。
另外兩場圓桌論壇,分別由臺師大特教系姜義村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闕月清教授主持,討論特殊需求學生的體育發展,以及身心障礙者運動平權等相關重要議題。三天研討會透過不同特殊教育學者的見解、分享與論述,提供重要政策方向與實務經驗,掌握特殊教育發展趨勢。
「特殊教育裡頭有兩端很重要,要『接天氣』,也要『接地氣』。」閉幕式上,教育部學術及特殊教育司副司長曹翠英感性地說:「『接天氣』是資優教育的一環,那百分之零點零幾的聰明學生也像一般孩子,有特殊需求和一般需求,不會因為是資優生就少掉哪一段發展階段。『接地氣』,是希望身心障礙的孩子最後一哩路走得順暢,要幫他們建立一技之長。」這塊不好做,但中央和地方一起聯手來做會很不一樣,而且受惠的是孩子。」
隨著特殊教育發展越來越精緻,雙重特殊需求學生及資賦優異學生的發掘與輔導、身心障礙學生的運動權益以及所有特殊教育學生的生涯發展,都是世界各國愈來愈重視的議題。本次研討會的四場圓桌論壇,就分別以這些議題為主題,將教學現場曾經遇到的問題,在圓桌論壇中透過專家學者、行政人員、教師、輔導人員、學生與家長共同討論交流,找出未來可行的方案,以保障特殊教育學生的學習權益,並提供學生更多生涯發展的選項。(撰文:校園記者公領110李岱凝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