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三位臺師大音樂系擊樂組學生黃筱婷、趙家豪、楊佶翎及一位北藝大音樂系的學生李惠綺所組成的ave.160打擊樂團,獲「JPG擊樂實驗室」獎助計畫,走出琴房,邁向劇場,跳脫框架,挑戰實驗聲響的前衛,在專業劇場導演與知名擊樂家的引導創作下,歷經20個月的努力,上週末(2020年9月19、20日)於國家級場館的國立戲曲中心,以融合雜耍與音樂的《掉了馬戲團》劇場演出,完售票券,征服現場觀眾。
初生之犢 什麼來都可以
「啊…就有球...有雜耍...有自製樂器…」是他們剛徵選上JPG實驗室後,這群大三大四音樂系擊樂生的描述,不禁讓人忐忑不安。在音樂系趙菁文老師,以及擊樂指導鄭雅心老師的協助下,找到了導演、執行製作等,一切都是「第一次」,一切都是從頭開始。
「你們想做什麼…?」也是首次執行正式場館演出的青年導演阮紀倫問,然後換來的就是,典型師大乖系學生的靜默三分鐘…,終於,「我們想試看看雜耍跟打擊樂…」於是,就讀臺灣戲曲學院也是大三生的李睿紘,以雜耍雜技,加入這個以音樂出發而整合的劇場演出。
音樂x雜耍 跨域結合
音樂和雜耍的共通點,就是不必經過語言文字的說教制約,在看懂與不太懂的動作之間,在聽懂與不太懂的聲音之間,不論是古典還是現代,觀眾都能在觀賞的當下,發揮想像,編織自己的故事。
這批大三大四的音樂系生,首次跳脫舒適圈的「跨域合作」,成就了上週末完售國家級場館的《掉了馬戲團》劇場演出。各種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從對話、幻覺、到娛樂,從打擊樂器、平衡木、雜耍棒,到沙球、鼓棒、琴槌,甚至最終高潮的滿地彩球、呼拉圈,以分段之形式傳達幻像、感染、平衡、中心......等概念與元素,突破框架,帶來有別於傳統音樂會的感官體驗。
他們說:「跨領域的創作過程好辛苦,我們歷經了一連串起伏跌宕,而且要一再重新思考,什麼是創作的定義及本質,然後勇敢打破界線…」「在大家的眼中我們只是一群大學生,但表演藝術不是用年齡來決定好壞的!我們只知道我們很誠心、很努力,只想用『好的聲音』來吸引他們!」
「在疫情過後,我覺得表演藝術這件事,如果不是以誠心、熱情跟這個社會『溝通』,以各種形式撫慰心靈,那應該也是會逐漸絕跡的。與其看到大咖配對,我更欣慰看到觀眾,看到這些年輕藝術家真實的努力。」這是音樂系趙菁文老師看完演出後,分享的文字。
「音樂系等於,文學系+符號系+藝術系+體育系的綜合體,20年、30年...日積月累的涵養與技術,『發出聲音』只是基本,發出『好的聲音』才是大學問。而昨天的演出,如果不是觀眾『聽到好聽的聲音』、『看到好看的表演』,不然是什麼,讓原本以為可以喧鬧的親子演出,自然而然變成一場安靜聆聽、視聽皆美好的,雜耍與音樂的絕妙組合。那這不是表演藝術跟社會教化溝通,那什麼是?」
演完慶功,他們異口同聲說:「所有的忐忑、糾結,都會在演出後一掃而空,換來的是感動的淚水。」「我們以師大音樂系為榮!」(資料來源:音樂系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
註:2016年10月,朱宗慶打擊樂團在陶瓷品牌瓷林的大力協助下,成立了「JPG擊樂實驗室」,為35歲以下的新銳打擊樂家搭建一個支持陪伴的培育基地。至今進入第三屆,共培育扶持了15組的實驗團隊,計畫的核心價值,在於體驗整個實驗創新過程,透過提供輔導陪伴、資源串連以及製作資金等方式,鼓勵年輕團隊不要怕失敗,勇於不斷嘗試、不斷推翻、不斷挑戰,為打擊樂開創不同的視野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