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7位學生於7月20日至21日,在新北市鷺江國小舉辦一場「從互動式藝廊導覽 學習Unity工具」的AR/VR教師研習,不僅結合系上的實習課程,更有別於傳統實習課的授課方式,以專案式任務,讓學生從自學軟體到課程教材規劃,一步一步合作完成。
傳統的教學實習為師資生到中小學,於各領域在職老師帶領與指導下,將過去四年所學習的課程內容,進行教學任務的現場體驗。但此歷程對於目前暫時未規劃進入教育職場,但卻想了解中小學的教學職場生涯的同學而言,是無法達到的體驗。此外,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快速的習得一項技術工具,並能將其作為教學活動內容,尤其教學對象是一般大眾與中小學生,是新世代科技教育的人員應有的能力。
著眼於上述的問題,科技系開設主動式的教學實習課程,整合學習與教學的科技應用概念。該課程透過一連串的中小學對特定科技知識的需求,作為此實習課程的學習內容,參與的學生在學習該科技知識後,到該中小學將所習得的內容,以生動活潑的體驗式教學方法,分享介紹給該校師生。
整合學習與教學的科技應用實習課程
目前此課程的合作學校是新北市蘆洲區鷺江國小,該校提出學習AR/VR科技的需求,並希望能利用該校現有資源與環境,讓學習此科技的老師能後續自行發展相關教材,應用在實際教學課程內。接獲此任務後,科技系的七位同學(圖一)利用一個月時間,學習及選擇適當的工具,在7/20及21日兩天下午,以工作坊方式,對該國小的22位老師進行教學活動(圖二)。
負責此次活動的大學部二年級張惠婷同學表示,選擇EyeJack & Unity工具,主要著眼於它們的普及性、容易學習、及費用考量,教學內容方面,結合該國小的雕像修復室,課前製作出具該校特色的示範作品,讓參與的國小老師能有認同感外,也增進他們的參與學習意願(圖三)。負責簡介AR/VR差異的劉子葳同學,運用豐富有趣的範例影片,讓國小老師能了解兩者的差異外,也能構想如何將這些科技應用在個人的教學活動設計(圖四)。
負責製作藝廊VR的蔡旻諠同學表示,從接下任務到舉辦教師研習的這段時間,科技系學生自主學習的速度與成效異常驚人,比起傳統課程由老師單方面授課的方式,專案式自主學習充滿挑戰與困難,然而身邊的資源與學生嘗試學習的韌性都是突破這些障礙的利器。
擔任講師之一的于孟琳同學也提到,參與此次的實習課程不僅能有技術上的學習,針對擔任講師授課的部分也深具挑戰,如何對於老師的吸收程度微調課程,或是如何讓科技工具的教學增添趣味,這些課堂經驗都是非常難得又充滿挑戰的體驗。
辦理此次工作坊的鷺江國小資訊組長蔡明貴老師表示,這是一個創新的共同學習的過程,結合國小的需求與師培大學的專業訓練,讓職場老師們與大學生在知識追求的過程上,互相激勵與成長。
曾獲藝術領域師鐸獎的江美惠老師也表示,透過大學生的協助,將藝術教室的作品能轉化成VR的教材(圖五)(圖六),除了豐富未來藝術課程的學習內容外,也讓她能深入認識這些新興科技,並在參加工作坊後,有信心能自行發展簡單的AR/VR教材。(資料來源:科技系提供 /編輯: 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