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教育部國教署主辦、臺師大化學系承辦的「109年提升國中小學生自然科學實驗操作能力計畫」,7月15日至7月19日開辦國中場暑期研習營,超過300位國中生前往臺師大公館校區,操作顯微鏡觀察肉眼看不見的草履蟲、進行電解水實驗、指紋鑑識等,先動手做科學實驗,誘發學習興趣,再用英語討論過程與結果,從中學習科學專業用語。
「109年提升國中小學生自然科學實驗操作能力計畫」以扶助弱勢生為主、並提升操作自然科學實驗的五天四夜的免費科學實驗研習營,國中研習活動日期為7月15日至19日;國小日期為7月20日至24日。
計畫主持人、化學系姚清發教授表示,該活動以扶助弱勢學生為主要目的,所以優先錄取低收或中低收入家庭、以及原住民、偏鄉、單親家庭的學生,除了上述規定外,也擴大範圍,隔代教養、父母為外籍配偶的孩子也能優先錄取。
研習營課程相當豐富,除了與國中課程相呼應的生物顯微鏡、水的電解等理化教學與實驗操作外,還額外設計了如指紋鑑識、藍染術教學、簡單機械運作等創意體驗課程,開啟學生新的科學興趣,重新培養自信心,陪同的教師也能拓展視野,得到更多教學靈感。
有趣的是,該研習營不僅培養自然科學學習能力,也跨領域開設科學英語課程,臺師大文學院院長、英語學系陳秋蘭教授也在這次的師資陣容當中,補充學生科學英語知識,也讓整體課程更豐富有趣。
今年因COVID-19疫情影響,所有大型活動都嚴守防疫規定,該研習營也採取高規格防疫措施,每一堂課開始前,都會讓學生酒精消毒雙手、教室內也會放置稀釋漂白水供清潔用、每位學生一天都要量4次體溫,並詳實記錄於手冊中。姚清發教授也親自在開幕式上,詳細解說營隊期間的防疫規定與生活規範,也有超過20位的臺師大學生擔任生活助教,全天候防護學生健康安全。
「109年提升國中小學生自然科學實驗操作能力計畫」研習營得以順利舉辦,歸功於一群默默付出的師長,協同計劃主持人兼授課老師包括師大化學系陳美玲老師丶林文偉教授和建國中學曹淇峰老師、教育部國教署自然科學學習領域輔導團的胡秀芳老師、葉鴻楨老師、許彩梁老師、林宣安老師、顏端佑老師、徐俊龍老師、林麗芬老師和楊易倫老師,以及桃園龍岡國中梁忠三校長、桃園新明國中劉之聖老師等師長協助,讓活動圓滿進行。
待國中研習營結束,國小研習營將於7月20日至24日展開,另外8月份姚清發教授也會帶領團隊,前往離島舉辦類似研習,澎湖、金門、馬祖將各舉辦一場,每場預計招收300人。(撰文:公共事務中心江敍慈報導 / 編輯:江敍慈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