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藝文大師講座,7月12日邀請在學術界、攝影界素負盛名的臺師大前藝術學院院長、康台生教授,分享從敘事觀點談攝影的創作與鑑賞。他表示,攝影具有快速銳利的寫實力、文化社會敘事性,而攝影的媒材適合傳達與記錄真實的生活,如果能善用這些特質,引起視覺認同與共鳴,也更容易去關懷社會與見證歷史。
康台生認為,藝術創作與活動,無法隔絕於整個社會的脈動之外,藝術創作的動力來自於人類對美好事物與生活的需求,而藉由藝術活動來滿足撫慰心靈,提供希望與能量,使藝術創作益顯得具有價值與意義。
他分享世界知名攝影大師作品,包括安德烈·柯特茲(André Kertész)的《小狗、巴黎》、《市集、巴黎》、《廣場》、亨利·卡蒂爾-布雷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巴黎聖拉薩車站後方》、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的《墨西哥月升》以及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的《母親扶摟智子入浴》,開啟現場學員們對於數位時代攝影創作之反思。
隨著數位相機的進步,他說,拍一張品質良好的照片不需要複雜的技術,追求解像力、曝光正確與色彩飽和的照片已不值得誇耀。而數位影像(暗房)技術已不若以往困難,盲目追求影像合成或特效的照片,終將遭到摒棄;唯有回歸攝影本質,即是攝影美學與現代攝影創作思潮,才是一條正確的途徑。
隨著攝影技術與品質只是一張優秀作品的基本條件,不能滿足數位時代與多變的現代社會需求,最重要的是照片吸引人、感動人、敘事性、象徵意義、創意性的構圖的與美感,也就是「拍什麼?為什麼拍?與如何拍?」的問題。
此外,康台生解析其自豪的「敘事.聚」系列作品創作源由,該作品已持續拍攝十年以上,「敘事」是說故事,「聚」為聚集;當初只為了單純捕捉「生命」或「生活」的感覺,透過主觀思維,不刻意要求光影變化的秩序與完美性,順著光的自然照射以及隨機變化,將所感受到的強烈感動與趣味,轉化為一張張有感情、層次的作品。(資料來源:轉載自經濟日報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