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秉持著跨界對話的宗旨,臺師大EMBA執行長王仕茹率領師生,7月1日參訪位於宜蘭大同鄉寒溪村的不老部落,深入瞭解這個成功的地方創生案例是如何結合泰雅文化、部落生活與法餐形式,創造出無與倫比的文化體驗。
不老部落出自泰雅語「Balaubalau」,意思為閒逛、閒晃,是一個十六年前由七位長老共同創立的新興部落,他們希望泰雅的孩子都能夠回到自己的土地上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多年來透過回復傳統、對外資源連結與向國際學習的眼光,一步步實踐了理念。
臺師大EMBA師生到訪這一天,小米剛剛採收完畢。說起小米的復育,部落導覽員Lawa唸著種原取得、種植、除草與採收的辛苦,但也因為小米讓族人找回傳統農耕,恢復了祭儀,有了信仰,學會尊重土地、順應自然。因此當眾人在席間舉起酒杯,啜飲著三種不同口感的小米酒時,心裡也流淌著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繫。
不老部落目前有43位成員,年齡分佈從86歲到2歲,每個人都有工作。依照個性與基本條件,成員被分為四個任務組,分別為種菜組、建設組、公關組和工藝組。不老部落面積共11公頃,前山的6公頃為種植區,後山的5公頃為生活區域,是族人從事織布、釀酒、木雕的地方。目前部落裡供應旅客餐食的食材有80%靠自給自足,20%自外部購入。
不老部落堅持每週只有五天接待旅客,每天人數上限為30人,以確保食材可無虞地供應。長老教導種植時,堅持以天然栽種的方式來保留住大自然原始的樣貌,各種作物都不能大面積種植,並且要考慮地力的恢復與避免土石流問題,更要創造一個讓山豬、猴子也都能有限度的共食,但又不會全部被吃光的共生方式。
不老部落的建築物都是16年來由長老帶著成員蓋出來,建材盡量取自於自然,例如挖地基時取出的石頭、當地的木材和竹子等。當然,回到這片土地築屋並不容易,其間他們也經歷過建築物被風雨摧毀的慘事,最終體悟到順應自然地勢築屋的道理。看著後山5公頃的生活區域,屋舍處處充滿了空間美學,雞鴨漫步在谷地間,小小池塘充滿盎然生機,觸眼盡是綠樹與青山,彷彿走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臺師大EMBA師生分享,領悟到不老部落的成功,是因為族人珍視自身的文化,他們並沒有 一昧去複製其他原民部落千篇一律的旅遊模式,而是投身於更需要時間且更為根本的恢復傳統行動,例如積極地復育小米,抑或是重新找回泰雅的編織技藝。
泰雅族是臺灣原住民中最擅長織布的一族,但這項傳統技藝在現代已逐漸式微,不老部落致力於傳承編織技藝,由女性耆老教導年輕女性運用古老木製器具織布,並且從種植原料苧麻開始,一步步製作成線、運用天然植物染色到編織成品,重現了泰雅族對於自然、對於美的看法。他們更將現代多元文化引入編織物中,不拘泥於傳統圖騰,使得這些屢有新意的編織物更受到歡迎。
為了提升本次參訪的觀察深度,臺師大EMBA特別邀請到研究泰雅文化三十年的臺大人類學系王梅霞教授同行,她分享了泰雅文化的gaga概念。泰雅族的gaga說起來有點抽象,簡單來說是一群人一同遵守同一規範的功能性組織,從親屬關係、宗教衍生擴大至部落族群的關係,是一種能夠將泰雅族人緊密結合的模式。
從不老部落的族人共生模式,以及與自然共生的模式,臺師大EMBA師生體悟到泰雅文化的獨特性,更學習到傳統與創新並不是對立的面向,追尋共融以創造出新價值,才是成功之道。(資料及圖片來源: EMBA提供、轉載自匯流新聞網/ 編輯:余庭翎/ 核稿: 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