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的教育制度出了什麼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人書院在5月25日,邀請到社會民主黨臺北市議員苗博雅,與院生交流現今教育制度與新聞媒體的想法。從自身經驗與社會觀察出發,並分享教育與媒體的改變方向。
「為什麼書院在大學才出現?」苗博雅從師大書院制度談起,書院的內涵包括跨系所書院制度、博雅教育與整合性思考,並質疑「難道在大學之前的高中、國中、國小就不需要整合性教育?」苗博雅舉部編版課本內容為例,「媽媽早起忙打掃,爸爸早起看書報。」,以及「天這麼黑,風那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課本中出現家庭性別分工,非常二元制式的情形。
「我是一位很會考試的學生」苗博雅談起個人求學經驗,以幾近滿分的基測成績進入北一女中,高中畢業後就讀台大法律,在臺灣的考試領導教育下,他成了只會寫標準答案的學生,但在大學卻十分受挫,像法律如此貼近生活的學科,幾乎沒有標準答案。
「我並沒有比其他人聰明、品行好,我只是比較會寫標準答案而已。」苗博雅表示,他的性別氣質、外表,並非符合社會對女性的既定印象,他總是留著短頭髮,只玩「男生」的玩具,但因為他的成績非常好,所以沒有遇到刁難與歧視。「矯枉過正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苗博雅激昂地說,激發台下同學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教育環境,讓成績成為判斷一個人唯一的指標。
現場同學提問假新聞對生活的影響,從先前大阪外交官自殺新聞事件為例。苗博雅以「臉書」演算法談起,如此運作模式很容易造成「同溫層泡沫化」,導致閱聽人難以分辨事實真偽。苗博雅提醒,閱聽人在觀看新聞事件時,需要擁有獨立判斷能力,最基本要做到分享前先查證。
華語112張華珍表示,聽完苗博雅分享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後,讓她想起高中時期,即便分配資源到偏鄉,當地學校仍會只運用在特殊班級、重點學生上,還是有「菁英」壟斷的問題。(撰文:校園記者地理111郭晴/編輯:江敍慈/ 核稿:江敍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