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歷史博物館廖新田館長應師大華語系之邀,於3月18日下午在博愛樓進行華語文教學專題演講。以「戰後中華文化在臺灣的發展」為題,介紹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淵源與使命。
國立歷史博物館古色古香的鳳凰標誌,除了圖騰本身的意義,更蘊含中華傳統書法美學。廖館長以宣揚中華美學為出發點,將書法融入互動教學,盼參展者能夠從實作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美感及寓意;廖館長也藉由17世紀歐洲製圖者所繪的地圖帶領觀眾認識臺灣,透過西方視角,看見臺灣在國際網絡中的變化。
「國立歷史博物館為全臺第一座公立的博物館,比故宮還要早十年。」廖館長分享博物館的歷史沿革,國立歷史博物館於1955年成立,已邁入第64年。透過博物館錄製的相關影片,包含了博物館整建的經過,讓觀眾能快速理解發展脈絡及現況。即便在長達3年的閉館期間,博物館仍不定期更新影片,維持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廖館長也藉由影片,將未來展望呈現給觀眾。盼開館後藉由結合虛擬實境,將館藏及展覽空間數位化,達成「不出門也能學習並享受走訪文物的樂趣」的目的;也希望能夠惠及無法親臨博物館的民眾,透過虛擬實境感受博物館的氣息,滿足無法到場的遺憾。
廖館長強調,發揚中華文化是國立歷史博物館由衷盼望的成果。因應數位化趨勢,歷史博物館與時俱進,即便閉館仍推出影片,並增設博物館的虛擬實境網站,致力推廣中華文化。(撰文&影音:校園記者華語112張華珍報導 / 編輯:江敍慈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