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教多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校友、林口國中數學老師李政憲常聽學生說「所有科目中,我最討厭數學」。為讓學生理解抽象概念,他投入摺紙領域,發現常用的定理如乘法公式、開根號、無理數、勾股定理、畢氏定理都能摺出來。當學生放下筆開始「摺」數學,枯燥的公式始與生活連結,學生也漸漸對數學產生好感,他也是108年教育部師鐸獎得主。
「我最討厭的科目就是數學!」許多人都會為這句話點頭擊掌,但如果知道,這話是出自一位數學老師的兩個國小孩子之口,那就尷尬了。「還好,他們的數學老師不是我,哈哈…」身為數學老師,李政憲瞭解許多人並不喜歡數學,原因是聽不懂,也不知道X+Y、開根號和一大堆深奧難解的數學公式,究竟與自己有什麼關係?數學無用,又何必愛上數學。
幸好,李政憲從小就不排斥數學,國小到高中,遇到一半以上的導師都是數學老師,無形中引領他愛上數學;其中印象最深刻是高三的數學老師,板書寫得極快又潦草,學生們總來不及抄寫,一堂課下來,既沒聽懂也沒記好,徒呼負負,「於是我改變方式,開始強迫自己先聽懂了,轉換成自己的想法後,再書寫成筆記,這時反而發現,數學學得特別輕鬆快意。」
「聽懂」,成了李政憲教師生涯的關鍵詞。身為國中數學老師,雖然剛開始,他依循傳統教學方法,大量使用板書、課本、講義,卻發現學生接受度低,教學成效不彰;放學後也試著把考不好、學不好的孩子留下來加強輔導,但時間久了,老師與學生皆備感疲乏。李政憲一直在尋找讓學生「聽懂數學、對數學不排斥」的教學方法,無奈始終無法改變許多學生「最討厭的科目就是數學」的事實。
此時一場教師研習,不但徹底翻轉了李政憲,更一舉點亮臺灣數學教學領域;而改變的因子,竟是一張小小的摺紙。「摺紙學數學」研習營中,李政憲找到開啟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他發現摺紙可應用於數學教學,乘法公式、開根號、無理數、勾股定理、畢氏定理…等公式定理,無需死背,只要透過一張摺紙,抽象的數學、無聊的公式立時活潑生動起來,使孩子們從手作中學會如何「用」數學,而非「算」數學。
李政憲將摺紙與國中數學課程結合,透過有系統的規劃,將AMA軟體應用於PPT簡報系統中,設計互動式的數位教材,使對傳統教學接受度較低,而對手作或動態操作較為有感的孩子,亦可於數學學習中受益,因為想聽懂數學,必須先對數學產生興趣。
從一開始「自己在課堂上玩」,到申請教育部計畫補助,李政憲不斷透過網路分享、FB、演講、出書、投稿,推廣摺紙數學教學課程,甚至在4年前成立「藝數摺學」社團,與超過20個線上共備群組分享。11年來,摺紙數學越玩越大,作品發表上百篇,每年近70場演講,影響全國近百名教師願意於課堂中實際操作與回饋,使課程規劃更臻多元完備,「把擁有的分享出去,不會因此變少,反而得到更多。」
學習過程中,也有許多門檻。有的老師有摺紙障礙,自己學不會,自然無法教學生摺,「沒關係,我們會以簡報軟體、實物投影、大型教具等輔助工具,當場摺給老師看」;也有老師反映,擔心延誤教學進度,沒時間將摺紙塞進課堂中,「沒關係,每堂10分鐘即可,目的是讓學生知道,摺紙真的可以應用於數學中。」
若學生對手作感興趣,對數學不那麼感興趣,怎麼辦?「可以透過分組,把數學好與手作好的學生混合,彼此截長補短,互相提升。」總之,李政憲希望降低學習門檻,讓老師和學生先產生對摺紙與數學的興趣,有了興趣就有動力去突破困難,「任何學習一旦缺乏興趣,就只剩下死記硬背的填鴨,不可能收效。」
摺紙數學,並非用以提升數學成績,而是為了讓學生不再排斥數學,不再放棄數學,甚至開始對數學產生好感,他們將發現,原來發票、名片,這些日常之物,都有數學隱匿的身影,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用處可大著了呢。
「我希望透過手作,讓老師們看到數學之美,孩子們看見數學之用,從完成作品、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中,進一步愛上數學課!」李政憲從一張紙發現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有來自各地的教師夥伴同行,一同將摺紙藝術與數學結合,有孩子樂意透過摺紙體驗數學,並從中得到成長與樂趣,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世界裡的每一個人都愛上了數學。(資料來源:教育部提供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