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師大延攬優秀學人,禮聘玉山青年學者、27歲天文博士李悅寧,為地球科學系創系35年來最年輕的助理教授,以下經授權轉載自《遠見雜誌》。
頂著大學指考第二、 三類組榜首的光環,李悅寧很自然地在眾人期盼下進入臺大醫學院,但她始終放不下對天文的熱情。一場學習之旅,讓李悅寧毅然從臺大休學,遠赴法國攻讀天文學博士。
7年的國外生活與職涯上的考量,她起心動念想回家,決定在博士後研究計畫結束後,回臺繼續研究,並在臺師大任教,她期望自己能夠對臺灣天文物理領域研究知識以及天文教育能夠做出貢獻。
(本文摘自《勇闖天涯 翻轉人生:寫給年輕人20個築夢踏實的故事》一書,以下為摘文。)
2019年9月開學日,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迎來創系35年來最年輕的助理教授、還不滿30歲的李悅寧。
時間往前推半年多,科技部部長陳良基率團到歐洲,延攬海外優秀學術科研人才返國貢獻。在巴黎那場,科技部2019年「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得主之一的李悅寧,親自向陳良基報到,表達她打算返臺,回臺師大任職,投入臺灣天文研究行列的動向。 這距離她到法國當交換學生,之後從臺大醫學系休學,轉換跑道留在法國念天文,整整7年。
高中展露科學天分,卻務實選擇醫學系
李悅寧就讀臺中女中高三時期,身邊的同學大多忙著準備大學指考,她卻因緣際會接觸到地球科學,在老師鼓勵下參加首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沒想到一鳴驚人,抱回金牌及全球第二名。
在一片「聰明的人念醫學院,最厲害的人念臺大醫科」的氛圍中,2008年,李悅寧頂著當年大學指考第二、 三類組榜首的光環,很自然地在眾人期盼下進入臺大醫學院。
李悅寧坦言,儘管當時對地球科學及研究領域很有興趣,但「有點沒安全感」,想做點「安全、務實的事」;相形之下,醫學系所讀的知識不但務實,也都是之前沒學過的內容。她甚至想好了醫學院畢業之後,要往創傷重建的整形外科方向走。
雖然進入醫學系就讀,李悅寧卻始終無法忘懷科學研究。除了從大二開始雙主修醫學系及機械工程系,每個暑假她幾乎都投身科學研究相關活動。
2009年及2010年暑假,在老師推薦與科技部前身國科會的經費支持下,李悅寧分別到法國巴黎出席國際天文年的開幕儀式、赴德國參加林島諾貝爾獎得主會議,並自己找資訊,申請前往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參加心理物理學相關活動。
大四升大五的暑假,李悅寧到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和專長恆星形成及天文化學的副研究員呂聖元合作進行專題計畫,當時她就萌生轉換跑道的念頭,卻一直無法決定,乾脆利用一年時間,為自己安排一場學習之旅。
赴法交換學生,改變人生發展
在法國當交換學生期間,她受到渾厚天文物理知識的洗禮,也遇到一位良師——法國原子能署薩克雷和研究中心(CEA Saclay)教授、法國巴黎天文臺天體物理學家艾納貝爾,鼓勵她留下來攻讀天文學研究碩士,加上自己是真心喜愛科學領域方面的研究,李悅寧毅然決定從臺大醫學系休學,留在法國念天文。
從人人稱羨的臺大醫學系休學,在法國投入天文學研究,內心難道沒有猶豫、掙扎嗎?「當然有!」李悅寧露出害羞的笑容說,要放棄醫學系「真的需要思考很多,」一開始甚至有「大不了回臺灣繼續念醫學系」的打算,還好爸媽及身邊朋友都很支持她追求自己的夢想、走想走的路。
而一頭栽進天文領域後,李悅寧確實也將科學研究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用5年的時間,完成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碩士學位,以及巴黎第七大學和CEA Saclay共同授予的天文及天文物理博士學位,之後更進入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進行為期2年以太陽系早期演化過程為主題的博士後研究。此時她只有27歲。
當時,由於隻身在國外念書,生活上會遇到很多麻煩,難免有需要別人幫忙的事情,她因此學會勇敢尋求幫忙,爭取自己的權益,李悅寧說:「這是我在法國學到很重要的一件事。」 很多人夢幻地認為,在法國念書應該很浪漫,但留法7年的李悅寧卻有不同看法。
「法國人生活滿辛苦的,包括科學家在內,薪水普遍都不高,」李悅寧說,法國最低薪資1小時10歐元,相當於新臺幣300元,助理教授月薪大概2000歐元,乍聽之下比臺灣高,但生活花費卻很驚人。她透露,在博士後研究時期,每個月房租就花掉半個月薪水,還不時遇到各種大罷工,李悅寧說:「生活一點都不如外界想像的浪漫。」
博士後的不確定,興起回臺灣的念頭
此外,博士後研究的不確定感也令李悅寧苦惱,「那對心理健康傷害很大,」博士後研究通常一個計畫合約2、3年,找下一個計畫(等同於找下一份工作)時程很長,提早一年開始找幾乎是常態。如果是兩年期的計畫,等於工作一年後,就得開始盤算下一個去處,可以說是一天到晚都在煩惱找工作。雖然做研究讓她很有成就感,但心理壓力其實很大,「內心深處還是想回臺灣,」李悅寧說。
起心動念想回家,李悅寧便著手申請科技部2017年起推出的「愛因斯坦培植計畫」,並順利在2019年成為得主之一,獲得核給計畫5年期間,每年將近新臺幣5百萬元的研究經費。李悅寧毫不遲疑,馬上做了決定:博士後研究計畫結束後,回臺灣繼續研究,並在臺師大任教。
因緣際會之下,李悅寧承接臺師大地科系退休副教授傅學海的研究室,而傅學海正是當年她高三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時,帶隊參賽的指導老師。13年後,李悅寧也開始率隊帶領學生參加國際奧林匹亞競賽,彷彿是一種傳承的概念。 在法國求學時,前往楓丹白露旅遊在很多領域,聰明只是基本條件,「目標」遠比聰明重要得多。
到全球交流,把最新研究帶回臺灣
回到臺師大第一學期,李悅寧在碩、博士班開了專題討論及高等天文物理課程,以小班授課。幾個月下來,除了一開始,面對和她年紀相仿的學生上課有一點點緊張,後來也逐漸從和學生互動中找到樂趣。她發現:現在的研究生大多很有想法,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從教學過程中,李悅寧自己也受益良多。
「其實,我從小最討厭的就是當老師!」李悅寧說,因為成績好,同學有問題總是會請她幫忙,偏偏她最討厭的就是回答問題,所以從小就決定「絕對不要當老師」。後來在法國遇到有無限耐心、不厭其煩回答問題的艾納貝爾教授,讓李悅寧從此改變想法,想在專業領域上,提供對天文有興趣的新生更多幫助。
至於在研究工作方面,李悅寧持續深耕在法國的研究方向,透過數值模擬,計算太陽系早期形成時的過程和條件,以及恆星形成等項目,主要和流體力學相關,屬於古典物理的範疇。「這部分非常吸引我,」李悅寧說,由於研究需要用到很多統計工具、流體力學工具、計算工具,對喜歡挑戰各種面向與專業知識的李悅寧來說,特別感興趣。
李悅寧表示,天文學是非常國際化的領域,國家地域觀念比較低,跨國合作和交流都很多,特別適合喜歡做研究的年輕學子。而她未來的目標,則是把臺灣當作基地,繼續到世界各地交流、做研究,再把這些最新研究成果與發現帶回臺灣,對臺灣天文物理領域研究知識以及天文教育做出貢獻。(內容經授權轉載自:《遠見雜誌》,原文標題為〈放棄臺大醫科改念天文!27歲天文博士,返臺貢獻研究成果〉/ 本文摘自《勇闖天涯 翻轉人生:寫給年輕人20個築夢踏實的故事》一書/ 文/朱乙真 / 編輯:余庭翎 / 核稿:張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