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師大英語系60級校友黃正德(C.-T. James Huang)講座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Member of the Academia Europaea,MAE),本次榮獲MAE彰顯黃教授於現代語言學之學術貢獻,於世界具極高影響力。
黃正德教授出身花蓮農家子弟,小時候對閱讀極有興趣,幫忙家中耕田時,坐在牛背上大量閱讀故事,包含小說、漫畫、現代詩等,高一創辦文學雜誌,為把握時間,每天清晨五點起床讀書,在一年內背完整本英漢典,從此邁上英語及現代語言學的世界,其後更以花蓮中學第二名優異成績,進入本校英語系就讀,並於英研所獲得碩士後,成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語言學博士。
黃正德學長的學術歷程,來自師長們一路的啟發式教學,讓他不僅對英文產生興趣,還能堅持夢想,對現代語言學的進行做學問的實踐,老師一路的鼓勵,讓他理解不一定得踏上「功課好就要念醫科」學問道路,而是發覺深耕自己興趣及擅長的事。黃正德學長發揮愛閱讀、喜啟發助人的天性,將這種師大基因結合成做研究及學問的動機,先後任教於美國夏威夷大學、康乃爾大學、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榮聘「校長教授」,為該校最高等級講座教授),於2001年起,擔任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系教授至今,亦當選第3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黃正德教授為本校第7屆傑出校友,亦為英語系講座教授。他創辦《東亞語言學學刊》,並擔任國內外十數類重要語言學期刊的學術顧問或編輯委員,其博士論文研究的「句法移位及其限制」,成為MIT榮譽教授 Noam Chomsky「屏障體系」的靈感來源,據MIT統計,Chomsky教授在相關學理(語言學與電腦科學等跨域研究)所進行的學術論文發表,在1980-1992年間是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在世學者,至今無人能破其記錄。
博士論文研究「句法移位及其限制」 影響Chomsky「屏障體系」
黃教授的學術貢獻,在於提出具跨域應用之語言學理論,黃教授認為,不管是哪一種語言(包含電腦語言),其實都有類似之處,因為人類有共同的語言基因,「就像世界各地的牛,生出來都是4隻腳,一般不會長成6隻,也不會只有3隻。」
黃正德教授鑽研語法理論,在句法學、句法語意介面及漢語語法研究,都有重大研究成果,並刊登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他的研究論點受到學界廣泛引用,也收錄到美國大學使用的句法學教科書,被視為生成語法主流理論的一部分;他在移位限制、空語類分布與指稱、隱性移位與邏輯形式理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在近20年來語言學發展與沿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於2014年當選美國語言學學會榮譽會士,同年獲頒臺灣語言學學會(LST) 終身成就獎,曾多次獲得國際學術崇高榮耀及講座,包括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會長、古根漢基金會研究學者獎、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學者獎等。
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MAE) 代表崇高的國際學術榮譽及肯定
長年扎實耕耘學術,黃正德教授對語言學界的貢獻,近日獲得「歐洲科學院院士」肯定。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創立於1988年,創始成員為歐洲各國科學院及具400年歷史的英國皇家學會,總部位於英國倫敦,是「歐盟的科學院」及法定科學顧問,以人文為核心軸轉並推廣各基礎學門及科學領域。
該研究院包含所有學術領域,其院士(MAE)遴選機制,每年由現有院士2人推薦,經過嚴謹審查、院士及委員會投票,自世界各地學者選聘新院士,當選MAE是一項崇高的國際學術榮譽,現任院士包括73位諾貝爾獎得獎者、15位菲爾茲獎得獎者、6位圖靈獎得獎者等,多數獲獎者是當選MAE後,再獲得其他學術榮譽。(參考:歐洲科學院官網。撰文:公事中心胡世澤/編輯:胡世澤/編輯及核稿:張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