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黃進龍特聘教授,近日受邀紐約市立大學QCC美術館展出,以櫻花作為繪畫創作專題,展出油畫及水彩作品33件,並由紐約市立大學出版「Sakura Obsession: Chin-Lung Huang」(櫻花戀)專輯,除了文化部及多個民間機構贊助外,師大及北美校友會也給予支持,鼓勵教師對於國際文藝交流的推展,以及文藝創作專業能見度的建立,展期從10月25日至11月27日止。
黃進龍教授是享譽國際的知名畫家,擔任臺灣國際水彩畫協會榮譽理事長,他的水彩創作享有國際盛名,油畫也不惶多讓。
在他將近30年的職業生涯中,一直被認為繼承了林風眠、徐悲鴻、常玉,以及臺灣60年代以來無數引領風騷的大師們「融中貫西」或「東西共榮」之理想。東西之間在內涵與方法上的貫通,似乎成為其創作的中心議題,黃進龍過往的作品經常在不同層級的許多元素上,勤勤懇懇地依照個人對東、西藝術的認知進行整合,這也是他的作品在國際間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然而,「融中貫西」是何等困難的議題?自十九世紀以來,多少東方、西方藝術家前仆後繼,只為了探尋和鑽研兩個看似對立的文化傳統之間的關係,特別在當前全球化已成事實的資訊時代裡,黃進龍又是如何回應這個千古議題卻不落入俗套?
黃進龍的油畫作品比諸於水彩,從取景角度上,很明顯的近取代了遠,局部取代了整體,櫻花或單純或複雜的枝幹一筆縱貫或橫掃整個畫面,花朵若隱若現,精緻勾勒的花瓣與隨意撒布的色點混為一團,足證他不再把重點放在所見對象(objects seen)的整體描繪。
此外,黃進龍在處理櫻樹時,不斷誇張顏料的流動性或稠密度,以至於形體時而清晰時而模糊難辨。如此的處理方式對觀者而言幾乎脫離了視覺(optique)的主導,而營造了一種德勒茲(Gille Deleuze)所謂的「視觸性」(haptique)。(文/陳貺怡2019) (資料來源:美術系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