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腳踩木屐,腰繫長手巾,肩上搭著黑色斗篷,頭頂新買便刻意剪破的帽子,放浪形骸的模樣,是臺北高校生的經典造型。雖然外表不羈,身為臺師大前身的臺北高校卻是極難考取的菁英學校,也培養多名深具社會影響力的校友,包含前總統李登輝、知名博物學及人文學者鹿野忠雄,都是該校畢業生。
去年校務會議後,高校時期歷史正式納入臺師大校史。文學院配合人文季知識轉譯主題,於11月12日邀請《日治時期是臺師大的前身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作者徐聖凱,解說高校生生活與理念,並說明延長校齡帶來的可能性。
徐聖凱說,臺北高校提倡「自由、自治」,甚至到了「學生亂來,學校也會保護他們亂來」的程度。學生在警局前撒尿,被警察追趕著躲進學校,校長看見反而會開心地拍手;鹿野忠雄在臺北高校就讀期間,醉心研究而上課時數不達標準,然而因發表了多篇論文,加上時任校長作保,仍順利畢業。
歷史背景和制度,導致臺北高校和師大校風不同。雖然「自由、自治」和「誠正勤樸」兩者如何結合有待思考,但徐聖凱表示,現今師培生人數以不如以往,作為教師需銘記的「誠正勤樸」已不夠用,若能結合「自由、自治」,「也許是一個可能性」。
校長吳正己也點出,了解過去,能加深師生對學校的情感連結。學校歷史不只是「大學本身」的歷史,也是空間、建築、與人文生態的歷史。有了傳統上、精神上的連結,方能體會「他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撰文:校園記者國文109吳珮瑜報導 / 編輯:江敍慈 / 核稿:江敍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