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面臨嚴峻的高教人才競爭,為延攬優秀學人,今年3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吳正己校長與國內多所頂尖大學校長、副校長隨科技部、教育部等團隊前往英國、法國、德國舉辦說明會,並成功延攬海外學人—李悅寧,在2017年取得巴黎第7大學(Universite Paris Diderot)天文與天文物理博士學位、於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完成兩年博士後研究的天文學者。
今年29歲的李悅寧老師,是臺師大地球科學系今年新聘任的助理教授,她雖是在法國攻讀天文物理學程,但豐沛的研究能量近年在國內備受肯定,2018年獲臺灣物理學會「吳健雄獎學金」肯定,今年初獲科技部核定通過年輕學者養成計畫─愛因斯坦計畫,4月更榮獲教育部2019玉山青年學者計畫,也為臺灣天文物理教育及研究團隊注入新血。
天才也是由多方學習找到目標
自小就「會讀書」、被旁人視為天才的李悅寧認為,「聰明是不夠的,在很多領域,聰明只是基本條件,目標遠比聰明重要的多。」
就讀臺中女中時,參加首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就拿下金牌與全球第二名佳績,原本可保送臺大醫學系以外所有科系,但她仍選擇參加指考,奪下當年指考第二、三類組榜首,順利進入臺大醫學系就讀,她說,選擇醫科「是因為有點不安全感,所以想做點安全、務實的事」。
在大二時,雙主修醫學系與機械工程系,看似與天文有些距離的領域,因緣際會成了她後來轉換跑道的契機。
大學生涯的每個夏天,李悅寧幾乎都投身於研究活動,大二升大三暑假到加拿大多倫多參加一項數學的研究計畫,大三升大四那年夏天,到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參加心理物理學的相關活動,大四升大五暑假則在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進行專題計畫。
她坦言,當時對地球科學及研究領域不是沒有興趣,而是沒有具體想法,在醫學系學習的專業是很務實的知識,上課都是之前沒上過的內容,原本想往整形外科創傷復原方向走,多方學習過程中,讓她兜了圈子回到地球科學領域。
在醫學領域能跨國當交換生的學科相對較少,不過因修習機械工程的課程,大五那年,李悅寧獲得了赴巴黎高等綜合理工學院 (Ecole Polytechnique) 當交換生的機會。
一直對轉換跑道有想法的她,在法國受到渾厚天文物理知識的洗禮,也遇到一位好老師,下定決心完成交換課程,就回臺灣考天文碩班,但準備離開法國時,正好有在巴黎高等綜合理工學院讀天文領域碩二課程的機會,便毅然決然負笈有悠久天文歷史的法國。
找到目標後的李悅寧,充分展現研究才華,27歲取得天文與天文物理博士學位,接著在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進行為期兩年太陽系早期演化過程的博士後研究,今年夏天回臺灣除了繼續研究項目,也在臺師大開啟了她的執教生涯。
與臺師大的連結 開始於13年前
選擇臺師大任教,除了資源豐富、鄰近中研院,其實李悅寧當年參加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時,帶隊參賽的傅學海老師,正是2016年從臺師大地科系退休的副教授。
13年過去,百轉千迴,李悅寧也成了臺師大地科系老師,除了承接傅學海副教授的研究室,今年8月也開始率隊帶領學生參加國際奧林匹克競賽,投入培育新世代的行列,頗具傳承意味。
持續精進 期許對臺天文物理發展有所貢獻
李悅寧的博士論文題目,主要與星團形成相關,博士後則研究太陽系的起源,專長是恆星形成等領域,目前研究是透過數值模擬,計算太陽系早期形成時的過程和條件,她說,相關計算只需要購買小型伺服器做資料處理跟儲存,另外還可利用國網中心和師大理學院的計算資源。
李悅寧分析,自己主要做恆星形成的理論計算,「不是外界想像,一直看著天文望遠鏡」,而台灣做理論計算的人比較少,但台灣很多人在做恆星形成的觀測,包括中研院,剛好可以合作,目前通訊軟體相當普及,可透過通訊軟體和國外的學者開會、討論及互通有無,就算在台灣從事天文研究,問題也不大,但自己研究領域需要大量計算,國內大學的技術支援沒那麼多,自己對這方面不夠專業,比較困擾。
在臺師大任教的第一年,李悅寧老師在碩、博班開了專題討論及高等天文物理課程,主要是以小班授課,在課堂中與學生有許多互動的她表示,目前上課的心境,其實也和學生一樣在學習,當沒有老師再提點她研究方向時,她得自己學著找書讀,並期許在專業領域能給予學生更多幫助。
同時,李悅寧也馬不停蹄地進行原本的研究,透過數值模擬,計算太陽系早期形成時的過程和條件,以及恆星形成、星際紊流等項目。
雖然臺灣在天文領域起步較晚,不過在觀測上有極佳地理位置,並有許多學者進行研究,與自己做數值計算的項目相輔相成,相信「自己主動一點」,一樣能透過跨域、跨國的合作進行研究計畫,並對師大在培育地球科學人才、臺灣在發展天文物理上有所貢獻。(撰文: 公事中心胡世澤、余庭翎 / 編輯: 余庭翎 / 核稿: 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