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7274人
圖 新聞投稿
2019-10-04
師大與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合作 大腦發展與學習聯合實驗室揭牌
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共同成立「大腦發展與學習聯合實驗室,並舉行揭牌典禮。由左而右依序是臺師大宋曜廷副校長、中央大學洪蘭講座教授、臺師大吳正己校長、講座教授曾志朗院士、哈斯金實驗室主任Kenneth Pugh教授、芬蘭于維斯屈萊大學Heikki Lyytinen講座教授。
圖
近紅外線血氧監測系統(fNIRS)儀器
圖
由左而右依序是臺師大宋曜廷副校長、中央大學洪蘭講座教授、臺師大吳正己校長、臺師大講座教授曾志朗院士、哈斯金實驗室主任Kenneth Pugh教授、芬蘭于維斯屈萊大學Heikki Lyytinen講座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美國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共同成立「大腦發展與學習聯合實驗室 NTNU-Haskins Joint Laboratory of Brain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美國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主任率領研究同仁訪臺,並於10月4日在臺師大舉行聯合實驗室揭牌典禮,雙方學者合作探討嬰幼兒的大腦學習機制,期盼未來能將研究成果落實到教育及醫療現場。

典禮中海內外學術界重要人士雲集,出席者除了臺師大校內師長、臺灣聯合大學系統系統校長兼臺師大講座教授曾志朗院士、中央大學洪蘭講座教授之外,更難得的是,有隸屬於美國、加拿大、西班牙、以色列、芬蘭、澳大利亞、日本、中國大陸等地知名學術機構的20多位學者也專程來臺慶祝聯合實驗室的成立,其中不乏語言學習、閱讀障礙、雙語研究領域的重要人士,如: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兒童掃盲計畫主席(UNESCO Chair on Inclusive Literacy Learning)…等,可預期此實驗室的國際影響力。

為使得國際合作能夠落地生根,於10月5日與10月6日由臺師大和耶魯大學共同舉辦「語言習得、統計學習以及fNIRS應用研究工作坊」(NTNU-Haskins Laboratories Joint Workshop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Statistical Learning, and fNIRS Applications)。來自高達10個國家的20多名國際學者,將於工作坊中分享語言學習相關的最新成果。演講內容將公開於社群網站上,讓全臺灣以及全球人士都能夠因此而獲益。

哈斯金實驗室是一個獨立實驗室,成立於1935年,附屬於美國耶魯大學,主要研究人員為獨立研究者,或是來自耶魯大學、康乃狄克大學等大學的研究人員,是個跨國、跨領域的研究機構,在語音知覺(speech perception)及閱讀發展(reading development)領域,是全球公認引領這兩個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術機構。在語音知覺提出的動作理論(motor theory)以及在閱讀發展提出的聲韻覺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影響學術發展以及閱讀教育廣泛且深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輔系講座教授曾志朗院士於2015年經哈斯金實驗室董事會延攬,成為九名董事之一,協助規劃與指導該機構的研究發展與運作。他提到,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目前重點發展項目之一是利用近紅外線血氧監測系統(fNIRS)儀器,進行嬰幼兒語言以及閱讀發展介入研究。

fNIRS是透過測量血氧濃度變化來推估大腦活動,fNIRS裝置輕巧、攜帶方便,甚至可以直接穿戴在身上,因此很適合用來量測嬰幼兒的大腦活動,也可以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研究親子互動、師生互動以及動作運動等。

曾院士期許這個聯合實驗室的建立,並說明由Heikki敎授主持的UNESCO之Global Literacy Project,也將以這個實驗室做為推動亞太各國全球閱讀素養的連結站(Connection Hub)及數據整合分析的工作站(Data Analysis and Integration Station)。

臺師大過去兩年已經與哈斯金實驗室建立良好合作關係,與該實驗室研究人員深入交流研究想法,雙方有共識於以嬰兒的語言學習為第一個研究計畫。洪蘭教授目前也擔任哈斯金實驗室資深研究員,將在臺灣協助此聯合實驗室的發展;此外,哈斯金實驗室資深研究員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理查艾思靈(Richard Aslin)教授也擔任聯合實驗室的諮詢委員。

圖 圖
曾志朗院士致詞 吳正己校長致詞

艾思靈院士為嬰幼兒語言發展的泰斗,其於1996年提出嬰幼兒擁有從環境中迅速提取訊息中所隱藏的規則之能力,並認為這個能力很可能是嬰幼兒學習語言的主要運作模式,這個發現引領了近20年來心理學界嬰幼兒發展研究走向。除了擔任聯合實驗成立諮詢委員,艾思靈院士目前也正與臺師大合作,利用近紅外線血氧監測系統儀器,以六月齡臺灣寶寶為對象,探討跨感官刺激連結與預測的大腦學習機制。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六個月大寶寶可以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學會物體和聲音的連結,反應六個月大寶寶是超強的學習機器。這項能力是否能夠成為預測嬰幼兒認知和語言發展的早期生理指標?譬如說,語言發展障礙以及自閉症高危險群的嬰幼兒,是否能夠利用此系統在嬰幼兒幾個月大時,就能夠預測將來語言發展的困難?

艾思靈院士亦表示,過去40多年來的研究清楚顯示,人類重要的語言習得與讀寫能力於生命很早期就開始發展了。研究者使用多項高端儀器及技術,對觀察嬰幼兒的學習產生興趣。如今這些技術愈來愈標準化,研究者有機會使用上述技術測量嬰兒之個別差異,用以預測其早年生活經驗如何影響日後發展。例如:單語或多語環境之嬰兒,如何影響其長期的社會與認知發展。哈斯金實驗室和臺灣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有長期的伙伴關係,此聯合實驗的建立,定能夠在語言發展的領域裡,創造新的令人興奮的伙伴關係。

哈斯金實驗室主任肯尼斯皮甫(Kenneth Pugh)表示,他跟臺灣的研究人員有長期密切的合作,他認為臺灣是知識啟蒙與創意激發之島(island of enlightenment and inspiration)。對他而言,這個聯合實驗室的成立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哈斯金實驗室與臺師大將允諾共同創造基礎研究跟教育/臨床實務的連結,將研究的成果落實到教育以及醫療的現場。第二個是兩方將致力於終身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特別是過去的研究已經顯示一個學生在學業成就的成功與失敗,深深地受到四歲前發展關鍵里程碑的軌跡影響。如果能夠對於大腦的發展有更深的了解,相信很快地可見到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在教育現場的應用。

圖 圖
哈斯金實驗室主任肯尼斯皮甫(Kenneth Pugh)致詞 學者分享研究

臺師大吳正己校長表示,未來的趨勢應該將觀點從學校教育改成終身學習,從學校的教育擴張到從嬰幼兒、學前的以及老人的學習。學校教育、終身學習或語言的政策制訂也應該更加重視「以證據為基礎」的論述。

臺師大副校長,同時也是華語文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宋曜廷教授亦表示,臺師大在國際化方面,不斷積極推動與國外頂尖大學的研究合作,而聯合實驗室的成立將擴大國際產學合作機會,未來將有更多優秀的國際頂尖人才透過聯合實驗室與臺師大進行連結,而實驗室亦能培育更多優秀國際人才,創造雙贏局面。

臺師大聯合實驗室的發展重點除了目前正在進行的嬰幼兒大腦發展與教育追蹤研究,還將結合心輔系、人發系、特教系、體育系等相關系所進行研究,例如雙語學習、特殊教育、運動與認知功能、課室師生人際與教學互動、親子互動、高齡老化…等,對社會產生更多貢獻。(資料來源: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辦公室 / 照片:余庭翎 / 編輯:江敘慈 / 核稿:胡世澤、鄧麗君)

圖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