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培育獨立思辨、跨域學習的人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積極推動課程改革,研擬大一必修課中的「國文一」改名「中文閱讀與思辨」;「國文二」更名「中文寫作與表達」,這項變革將在本學期送教務會議討論,最快109學年度實施。
獨立思辨、批判思維被認為是21世紀教育最重要課題之一,臺師大為全臺人才培育重鎮,研擬以「培養學生基礎能力」、「發展創新教學模式」改革大一國文教學內容,增進學生對「閱讀」、「思辨」、「寫作」及「表達」的核心素養。
閱讀與思辨課程是臺師大於2016年,引進美國賓州大學墨菲(Karen Murphy)教授研究團隊開發的「深度討論(Quality Talk)」教學法,搭配師大共同課程進行教學革新,並持續建構屬於中文教學深度討論的教學法。
陳昭珍教務長表示,深度討論教學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式下,不僅能銜接中學端所施行之「翻轉教學」、「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策略,培養國語文「閱讀理解」、「思辨研究」、「表達寫作」的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延續高中以來的語文基礎,透過思考與應用的學習結構,深化專業應用及跨域組織的基礎能力。
陳教務長強調,推動改革不是想改變教學文本,而是改變教學法與教學重點,師大近年持續與國內外高等教育機構交流深度討論教學法,並研擬教學方針,仍由國文系老師授課,閱讀的教材由國文老師共同討論決定,以幫助學生培養思辨能力,這個規劃才是臺師大真正想改變的方向。
此一改革也是師大回應學生的教學反饋,許多學生反應國文課的教法和內容好像在上高四國文,因此從3、4年前師大就開始研擬並推動以「改革共同通識課程」、「強化學生核心素養能力」,並「發展同儕正向學習氛圍」,「提升教師專業教學支能」為策略。
透過建立「深度討論」在中文創新教學現場的研究,希望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文本知識,而是透過討論的教學內容,提升閱讀、思辨及表達能力,以實踐培育當前全球企業所重視的獨立思辨、跨域組織人才的目標。(資料來源:教務處/ 編輯:余庭翎 / 核稿:胡世澤、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