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5675人
圖 新聞投稿
2019-08-28
師鐸獎》臺灣補救教學幕後推手 甄曉蘭散發教育之心的愛與芬芳
圖
大學畢業謝師宴與吳振芝老師合影
圖
博士畢業照及與指導教授合照
圖
於伯大尼美僑小學任教時,教學生草編蚱蜢

今年在師大服務滿26年的教育系甄曉蘭教授,榮獲教育界最高榮譽「師鐸獎」,她曾任師大教育系系主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任等職,也曾任科技部教育學門召集人、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教育學門召集人。她致力提升偏鄉教育品質與輔導補教教學十多年,受益師生超過千人,但她仍維持謙卑與溫柔作風,強調自己是忠心扮演管家角色,並將榮耀分享給每一位共同努力的團隊成員。

非師範體系出身 卻對課程與教學產生興趣

其實,甄曉蘭求學時期沒想過未來會當老師,大學也不是就讀師大,而是成功大學歷史系。就在成大就讀時,甄曉蘭受教於吳振芝老師,吳老師教誨學生孜孜不倦,與學生亦師亦友,非常吸引甄曉蘭,令她如沐春風,也因著這個榜樣,甄曉蘭便在大三萌生「成為老師也不錯」的念頭。

大學畢業後,甄曉蘭按原定計畫,繼續報考歷史研究所,希望日後順利成為中學歷史老師,卻出師不利,沒考上理想的學校,轉而踏上就業一途,很幸運地到伯大尼美僑小學任教;也正是這個機緣,讓甄曉蘭對課程與教學產生興趣,甚至改變了人生志向。

甄曉蘭在伯大尼美僑小學服務了3年半,時間並不算長,卻深受薰陶與啟發。「身為一位新老師,又面對非母語英語的學生,其實很吃力,但伯大尼有很多很棒的教材,當時幫了我大忙。」甄曉蘭發現,國外設計的英語教材,不僅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更具體幫助新進教師的教學,開始對教學與課程設計產生興趣。另外,美國學校的教學方式、教師的專業自主性、行政端的支援,也讓甄曉蘭心生嚮往,決定赴美進修。

其實早在大學畢業時,甄曉蘭就有出國交換機會,也通過了托福考試,卻陰錯陽差未能成行。後來因任教於美國學校,讓她重燃赴美深造的志趣,專攻課程教學領域。原本只打算讀碩士的她,越讀越有心得,加上成功申請到獎學金,於是繼續攻讀博士,並在1993年取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優秀榜樣與貼心陪伴 幫助師培生在教育現場茁壯

學成歸國後,甄曉蘭首先到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現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任教。值得一提的是,甄曉蘭剛好擔任該校最後一屆公費生導師,從大一到大五實習,甄曉蘭發揮教學領導的特質,不僅教導學生,更與學生一起專業成長。

甄曉蘭授課講求實務,強調動手做,也常與學生一起投入研究,更曾親自教學,為學生示範如何實踐理論。「這段時間非常愉快,尤其看到學生上完課程設計的課之後,能轉化並應用在自己的課堂上,更讓我感到欣慰。」甄曉蘭說。

「教育是用智慧開啟智慧,用生命感動生命的事業。」只要是甄曉蘭的學生,都知道這是她的座右銘,其實這正是她在嘉義師院服務5年,陪伴這一班學生畢業,在畢業紀念冊上致贈學生的導師感言。這句話也深植在甄曉蘭心中,並成為她往後推動補救教學、偏鄉師資輔導工作的初衷。

圖 圖
伯大尼美僑學校師生聯歡會 在嘉義師院畢業紀念冊留言

加入師大展現過人才華 教學行政研究面面俱到

1998年,甄曉蘭獲聘進入師大教育系課程與教學學群。早在嘉義師院就申請科技部計畫的她,開始發揮所學專業,教學、研究、行政服務都有多項成就,不僅研究大學教育階段各系所學生專業能力指標,也不斷開發新課程、融入當代教育思潮與新興議題,創造多元探究學習經驗,培養學生所需的專業知能與素養。

甄曉蘭重視適性教學,也非常關注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秉於「課程就是提供給學生的學習機會」這句名言,她常透過合作溝通、強化批判思考、鼓勵探究實作,來培養學生課程與教學設計實務能力。另外,在擔任師大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任時,曾接受教務處委託執行「各系所學生專業能力指標範例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協助各學院、系所發展學生專業能力指標與課程地圖。

因著當年在美國學校的學習經驗、赴美留學的甄曉蘭,深知國際學習經驗對學生的重要性,因此擔任學術發展處國際合作組組長時,就和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學合作,規劃大學部學生的暑期文化與語言學習課程,增益大學生的語言能力與跨國文化理解。多年來持續為學生爭取出國交換的機會與資源,例如自2007年起,便推動師大教育系學生暑期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修讀,這個計畫已延續至第13屆,讓參與計畫的學生不論國際視野、英語寫作能力、人際經營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

在師大服務超過20年,科技部或國科會計畫從未斷過,且指導超過40多位研究生,並不時出任重要行政職務,面對多樣角色、繁重的工作壓力,甄曉蘭盡心調適自己,在時間管理與自我追求上表現傑出,成為學生榜樣。

「我只是一直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已。」甄曉蘭淡淡一笑,談及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甄曉蘭以溫柔而堅定的信念應對。「其實,研究與教學本來就相輔相成、並進提升,所以我讓研究軸心不離教授課程太遠,讓兩者成為彼此助力。」

因此,甄曉蘭得以充分揮灑熱情,專注於喜歡的研究議題,也因為多進行質性研究,常會跟教師、教育工作者有許多實務接觸,或直接進入教學現場,吸收臨場經驗,也驗證自己的研究理論,以身作則,讓學生得以仿效。

圖
於106年度新進教師研習營演說,分享在教學與研究間翻騰飛舞的心得

投入偏鄉師資輔導與補救教學領域 受惠師生不計其數

大概10多年前,甄曉蘭開始關注偏鄉教育,眼見偏遠地區學習落差嚴重,時任教評中心主任的她,就曾結合校內外專業人士,推動「學校全面改進計畫」,發展評量工具,協助11所偏遠國中進行校務與學生學習診斷,加上工作坊、諮詢輔導與行動研究,有效減少了學習落差。

而後,甄曉蘭團隊也向民間教育基金會募款,發展國中階段國語文與數學科補救教學教材,提供偏鄉學校使用。並執行教育部補救教學計畫方案,提供教師關於補救教學的增能研習,充實相關知能,更協助教育部規劃國小到高中的學習支援系統課程方案,開設差異性教學的教師研習、學校行政人員的學習支援系統建置研習,並辦理高中職階段補救教學的師資培育課程。

因為成效卓越,甄曉蘭之後又受教育部國教署委託,推行「國民中小學補救教學輔導諮詢團隊培訓與入班輔導系統建置計畫」,結合近160位學者、國中小教育人員,籌組入班輔導的核心教練團隊、跨領域閱讀教材研發團隊、到校諮詢核心教練團隊,為全國各縣市培訓補救教學的到校諮詢人員和入班輔導人員,協助推動補救教學,目前已經培訓近500位入班輔導人員及300多位到校諮詢人員,來協助學校推動學習扶助方案。

圖 圖
補救教學計畫成果發表 補救教學計畫成果發表

很多人對偏鄉教育或補救教學抱以高度期望,希望能達成「教育翻轉孩子」的效果,許多偏鄉學生的家長更是期盼「奇蹟」出現。但甄曉蘭直言,偏鄉教育無法立即看見成效,透過補救教學,讓學生考上明星學校,也不是補救教學的初衷。「我們當然追求教育品質,也更強調教育機會均等,但不是喊口號,而是讓孩子在補救教學的過程中,學力得以重新培養,更重要的是,重新誘發學習興趣。」

「如果每次考卷都是滿江紅,怎麼還會有動力學習,又何來未來可言?」甄曉蘭強調,他們的初衷是貼近學生、關懷學生,讓孩子不再成為課堂上的客人,讓學生在學習上有成功經驗,培養出繼續學習的動能,才是補救教學的根本。

嚴謹又浪漫 成為杏壇又一清香榜樣

回頭看身為教師的自己,甄曉蘭不諱言,她仍秉持在研究計畫中的嚴謹,也知道自己的課其實在學生眼中「很累」。甄曉蘭笑說:「不過,當他們撐過之後,發現自己有所收穫,就會心甘情願了。」

「我不會交作業時才給建議,而是過程中就給予回饋,讓學生在修課過程中就能吸收、調整。」例如繳交期末報告前,甄曉蘭會先安排學生分組進行回饋討論,讓他們反思這學期的收穫。

圖 圖
主持讀書會剪影 甄曉蘭與學生相處融洽

「對我來說過程是很重要的,大家都說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因此我希望學生接受教育的同時,不僅吸收知識,更意識到自己的提升與轉變。」甄曉蘭說。

榮獲教育部師鐸獎,甄曉蘭非常感謝校方肯定,以及團隊每位成員盡心盡力的支持,但也表示自己的心境很恬淡,「這麼多好老師,我只是比較幸運而已。」

甄曉蘭笑說,她的下一步還是「好好教學,好好研究,好好生活」,並不會因為得了師鐸獎而有任何改變,還是盡好本分,「教師也好、教育工作者也好,在我看來,都是一個管家,因此我該做的,就是忠心持守,做好管家的工作。」

秉持這樣信念的她,甚至頒獎典禮也因為與課堂衝突,決定不出席領獎。就是這一次次堅持,讓她不再只是當年那個傾慕教師的年輕學生,多年過去,甄曉蘭不但成功蛻變為好管家,更是臺灣教育界中,一朵低調綻放,傳遞芬芳的蘭花。(撰文:公事中心江敍慈報導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鄧麗君)

圖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