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稱「鄭副」、「鄭老師」的體育系鄭志富教授,榮獲教育界最高榮譽「師鐸獎」,他從一個國中的基層教師,一路默默耕耘,在師大接連擔任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簡稱體研中心)主任、教務長、運動與休閒學院院長、副校長,並曾出任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副主委,行政資歷逾40年,更獲頒教育部「優秀教育人員」、「木鐸獎」以及眾多獎項。但鄭志富不改低調與堅毅本色,只是不斷感謝所有幫助他成長的貴人、尤其是教導過他的許多國內外老師,讓他有信心、有能力堅守崗位,襄助深愛的母校蛻變創新。
拚勁十足的熱血教師 峰迴路轉踏上行政路
「人生本來就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回想最初的自己,鄭志富不禁莞爾一笑。來自離島澎湖的他,從小就是個勤奮、凡事全力以赴的孩子,求學之路,他幾乎都是考試榜首,更被保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就跟當時每一個就讀師大的學生一樣,鄭志富也立志成為一名教師,4年後,也以全系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返回澎湖故鄉服務。
但就在大學時期,鄭志富發現自己也對管理、體育行政很感興趣,雄心壯志的火苗開始燃起;返鄉服務7年後,鄭志富不再甘於安穩的教師工作。毅然決定返回臺師大繼續攻讀碩士,並身兼助教開始服務。
如今談來雲淡風輕,但這個決定其實相當不易,卸下教師光環不說,薪資也從最基層重新累計,更不提當時除了唸書之外,還要一大早參加住宿生升旗並帶早操、擔任球隊教練、以及各項體育行政事務,常常一早7點到校,深夜11點還在挑燈夜戰。回顧那段時光,鄭志富坦言,真的非常辛苦非常累。
但鄭志富並未被擊潰,面對繁重高壓的環境,他就以更強大的熱情應對。因此他不但挺過這段日子的考驗,而且再次以榜首考取師大體育系首屆博士班。不僅如此,1987年,更協助我國成功加入世界大學運動總會(FISU),並首次組團參加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啟我國大學生日後能參與國際大學生運動競技,並爭金奪冠的歷史使命。
在那個年代,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想出國深造,鄭志富也不例外,但忙碌的助教研究生身分,讓他一度放下這個念頭。然而,命運的潮流持續推進著他,當時教育系的一位教授晚上常在學校慢跑,因此結識了老是加班的鄭志富,這位老師很欣賞這個埋頭苦幹的年輕人,便鼓勵他爭取國科會獎學金出國留學。因為他的鼓勵,鄭志富重燃希望,著手準備奬學金申請,終於在1991年,獲得全公費資助赴美進修,並在1993年底獲得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教育學(運動管理)博士。
「回想起我的求學歷程,好像已經暗示,我的未來會跟行政密不可分了。」事隔20多年,鄭志富除了懷念之外,也對峰迴路轉的命運之路感到不可思議。
![]() |
![]() |
民國67年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後回鄉服務7年。 | 再次回到母校進修,並同時擔任講師。 |
![]() |
![]() |
民國76年,協助我國首次組團參加世界大學運動會,團隊於開幕典禮合影。 | 民國82年獲博士學位,於UNC校園與家人合照。 |
透過行政實踐理想 成就多項創舉
學成歸國後,鄭志富也回到師大服務,此時的他開始嶄露行政與領導才能,並完成許多頗具新意的政策,因為績效卓越,也讓他受到矚目、開始獲獎;從擔任體研中心主任時,就獲得了教育學術團體「服務獎」,而後又因長期領導中華民國體育學會,有效規劃並推動體育學術活動,具體提升了國內體育的學術研究水準,再次獲頒教育學術團體「木鐸獎」。
熬煉多年、厚積薄發的鄭志富,持續透過行政施展抱負,不僅在校內接連擔任重要職務,也在校外一展長才,他曾擔任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理事長、教育部大學校院校務與系所評鑑委員、教育部「教育政策白皮書」撰述小組委員,並三度參與國家體育政策白皮書撰寫,2013年體育署成立後的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也是由他擔任召集人,統籌編撰工作。2000年,鄭志富更以黑馬之姿,跟隨他的老師許義雄主委到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擔任副主任委員。
「我認為,行政是實現個人理想的最佳管道。」在體委會副主委任內,鄭志富協助推動國家體育發展的大方向,並具體施展策略,包括全民運動、競技運動、運動設施等等均有涉及。同時致力推動運動產業,促成了2001年國內第一次運動產業的國際研討會、運動休閒產業博覽會,在此之後,體委會便開始重視運動產業領域,成為國家體育運動政策新亮點。
不過,鄭志富心心念念的,仍是他的母校師大。為回報母校栽培,他回校服務超過33年,從體育室活動組長、體研中心主任、教務長、運動與休閒學院院長,一路當到副校長,堅守每一個崗位,並不懼艱難,以強大的意志力完成多樣指標性創舉。
![]() |
民國99年,代表師大赴日本筑波大學參訪。 |
參與重大校務改革 對師大行政創新發展貢獻重大
早在教務長、運動與休閒學院院長任內,鄭志富就已推動多項亮點政策,如開放師培生第三學期(暑假)修課、跨系跨院的學分學程、整合師大體育活動特色,開創體育季等。但最具代表性的,還是2010年到2018年擔任副校長,不過,他並非一開始便就欣然接受這個職位。
「當然掙扎過啊。」鄭志富不諱言,當時受到剛上任的張國恩前校長邀請時,他並沒有馬上答應。「這是很重大的責任,當時我才剛卸下運休學院院長的職位,心裡面並沒有這樣的準備。」鄭志富說。
但深知鄭志富才幹的張校長並未就此放棄,之後,他又親自到鄭志富研究室拜訪,這次他動之以情,說:「我不是師大校友都出來服務了,你身為師大校友,有什麼理由拒絕呢?」這席話讓對師大充滿感情的鄭志富再也無法拒絕,也被張校長感動,遂決定接下副校長一職。
![]() |
![]() |
民國99年,接受張國恩校長延攬,出任副校長一職。 |
民國106年,師大景美女子拔河隊達成世運會4連霸凱旋歸國,與校長、行政同仁前往接機。 |
上任後,鄭志富充分發揮了體育專業,校務整合、發展體育教育與運動科學研究,讓臺師大2015年在QS世界大學首次針對運動科學與體育領域所進行的評比中,一舉拿下全球第7,與英國羅浮堡大學、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及日本早稻田大學等世界名校齊名。
任職副校長,鄭志富輔佐張校長順利建立新制、並主導行政革新,成功落實校園公義。他從行政人員與約用人員的考評著手,當時學校仍有每單位固定考績甲等不得超過75%的規定,因此容易淪為輪流考評乙等的情形,行政與約用人員易心生沮喪、進而打擊士氣。
有感於此,鄭志富便向校長建議,並責成人事室及各單位研擬改以平衡計分卡(BSC)做為團體績效的評比依據,讓表現較優單位的同仁,獲得較高的甲等考績比例。其次,也暢通行政人員與約用人員的晉升機會,配以完整的教育訓練、以及赴國外標竿學習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同仁素質與士氣,進而讓行政團隊的風氣煥然一新。
「努力的人,一定可以獲得拔擢、升遷。公平的考評,才會鼓勵同仁為校務努力,這就是公義校園的核心。」鄭志富說,政策剛推出時,各單位雖仍有不習慣,不過,也在他的溝通協調下,能配合學校政策,努力表現其單位亮點績效。如今6、7年過去了,制度已經穩定運行,行政同仁充滿動能,公義校園的理念成功深植人心。
「在副校長任內,我領悟到一個『蹲下』的哲學,行政不難,就是要以同理心為第一優先。」鄭志富比喻,與同仁溝通就好比跟小朋友說話,如果站得高高在上,不論視角或語氣都是由上而下,對方一定會不舒服;但如果蹲下,讓彼此視線平行,就會傳達對方「我們是同一國」的感覺,「你先讓對方感到被同理、被傾聽,溝通起來自然順利。」
因此與教師們溝通時,鄭志富從不會端出副校長的架子,他多次親自到學院及系所拜訪,重申自己「也是師大教師的一份子」,不僅和教師談,也和學生談。因著同理,讓彼此立場一致,將理念傳達到對方心中。
2016年,師大「金牌書院」在張校長任內成立,鄭志富再度受任命,兼任書院院長,規劃師大頂尖運動員在學校資源整合下,透過全方位輔導措施,可延續運動生命,並兼顧課業與未來職涯規劃,打造金牌人生。目前已有幾位院生畢業,表現也極為傑出。
創新、堅忍、同理等特質,加上一絲不苟、公正無私的處事風格,讓鄭志富稱職扮演了副手的角色,也讓他成為張校長口中的「安定師大內部的重要力量」。
![]() |
|
民國106年,實行行政人員標竿學習政策,率領行政同仁赴泰國法政大學參訪。 |
民國105年,受張校長任命,兼任金牌書院院長,為師大運動健兒打造全方位學習環境。 |
從菜鳥導師到優聘教授 堅持用愛與學生同行
在教學上,鄭志富仍秉持一貫的堅毅與嚴謹,嚴格的作風因此不脛而走,過去也有學生與鄭志富面談指導後,垂頭喪氣、甚至噙著淚水走出他的研究室。
關於這一點,鄭志富並不否認:「與其讓他以後怨我,倒不如現在罵我。」他深信輕鬆完成課程或論文,並沒有實質助益,反而是嚴謹教導、幫助學生學會堅持、找出自我潛能、享受求知的快樂,才是真正成就學生。
從馬公國中的年輕導師,到40年後的優聘教授,鄭志富始終奉行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的名言,透過身教塑造學生,也讓學生感受到嚴謹指導下,永不放棄的愛。因此再辛苦,仍有許多學生勇於「挑戰」,目前鄭志富已指導了25位博士、143位碩士畢業生,其中許多後來或成為大學教授,或通過高等考試,在教育界、政府機關、甚至企業界服務,他們不僅是出自「鄭家班」的強將,更是散播鄭志富教育理念的種子。
感謝太座無私奉獻 支持他交出精彩成績單
獲頒師鐸獎,鄭志富笑說應該要獻給太太,在40年前,兩人都還只是澎湖馬公國中的教師,婚後鄭志富回到師大服務,太太便當機立斷,辭去教職跟著回到臺灣。幾年後,又帶著一雙兒女,跟丈夫飛到美國。
40年來,鄭志富的工作相當繁重,因此根本無暇顧及家庭,養育兒女、操持家務的工作,自然都落到太太肩上,但太太全力支持,40年來幾度從專任教師轉為兼任教師,失去了公職年資與退休金,卻一句怨言都沒有,堪稱「成功男人身後的那個女人」最經典的代表。
「如果當年她沒辭職,今年也是她服務滿40年,可以接受資深優良教師頒獎了,所以這個師鐸獎,不單是我的,更是她的。」談到太太的犧牲,鄭志富說得幽默,但不難聽出更多的,是對太太的感謝與疼惜。
望盡千帆仍堅守崗位 穩固的師大之石
40年來,除了到美國進修以外,鄭志富從未離開過師大,即使借調到行政院體委會,仍堅持每週回學校上課、指導學生,更連續25年獲得科技部的研究計畫。也不乏接到其他工作邀請,待遇相當優渥,甚至還有私立大學延攬他擔任學校極重要的職位,但他從來不為所動。
「因為我總覺得,自己師大畢業,又服務那麼多年,於情於理都不該中途離席。」短短幾句話,道出鄭志富從一而終的忠誠,以及對母校深厚的情感。
曾多次任職重要領導職位、獲獎無數、也桃李滿天下的鄭志富,即使年紀漸長,且與他同齡的人幾乎都已經退休了,鄭志富仍堅守著崗位:「只要我還有影響力,還能教育學生,我願意繼續默默耕耘、繼續陪伴校內師生與同仁。」
「這40年,真的不容易。」最後的最後,鄭志富還是感謝相伴40年的臺師大,過去這些年,有全力支持他的校長、也有合作愉快的行政團隊與同仁、辦公室秘書,以及體育學系、運休學院老師的相互幫忙與鼓勵!卸下光環後的今天,他仍是謙遜地扮演好最後的角色──穩固可靠、令人安心又敬佩的師大之石。(撰文:公事中心江敍慈報導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