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記者音樂110 李學淇 報導】《絲竹新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年度音樂會,為『2019年師大音樂節-舞動樂響系』列活動之一,於4月29日晚間在國家兩廳院演奏廳,呈現精緻的民族音樂表演。
演出由臺師大音樂學院和校友國樂團贊助,為師大民音所在成立以來首次在國家兩廳院演出演出人員由民音所『研究與傳承組』和『多媒體應用組』共同演出和製作。除了提供學生更多元的舞台,更向外推廣民族音樂。
上半場為較傳統的獨奏曲目,其中包括《瀾滄春曉》、《江河水》、《靜水流深》、《曾侯乙傳奇》和《第二中阮協奏曲》以碩士班二年級學生為演出中心。下半場則以臺灣作曲家作品為主,由碩士班一、二年級學生組成的臺師大民音所絲竹團,共同詮釋《夢見太魯閣》、《層疊》、《牡丹印象》。此活動更特別邀請梅東生作為主持人,幽默口吻更增添不一樣的特色。
音樂會由王范地老師和王直教授共同創作的《瀾滄春曉》掀開曲目,以雲南著名民間藝術藝人張老五演奏的小三弦曲調為音樂素材。民音所江宜柔同學以琵琶,通過精湛的演奏手法展現樂曲獨特的風格。由黃海懷先生移植的《江河水》,由二胡樂手陳羿帆和揚琴樂手廖紫伶共同演出,詮釋中國東北地區的民間樂曲。
民音所陳品謙同學,以劉暢作曲的《靜水流深》,通過琵琶帶領觀眾體會音樂中老子『靜水流深,智者無言』的思想。樂曲將西方和聲與中國五聲調式音階相結合,創造清高淡雅的風格。
李博禪作曲的《曾侯乙傳奇》,通過二胡樂手張慈欣與鋼琴伴奏,用音樂表達對軍事家曾侯乙的懷念。最後一首為劉星創作的《第二中阮協奏曲》第一樂章,由中阮樂手張嘉晏與鋼琴伴奏徐瑋廷共同演出。
下半場第一首曲目為《夢見太魯閣》,為臺師大民音所謝皓成的作品。身為花蓮太魯閣族的他,以太魯閣族傳統音階RE、MI、SOL、LA為主軸,以融合中西方的編曲方式呈現原住民獨特的曲風。《層疊》為李英作曲的絲竹室內樂小品,以中國『五聲調式』和『琵琶和弦』創造旋律的流動感。
以臺師大民音所教授錢善華作曲的《牡丹印象》為音樂會的壓軸曲目,以屏東縣南排灣族牡丹部落的起源傳說為基礎,將牡丹的起源和發展用音樂,娓娓道來的述說。下半場的臺師大民音所絲竹團演出成員包括謝皓成、孫沛珊、張慈欣、陳羿帆、莊羽真、范芷芸、王郡瑄、蔡卓芮、張嘉晏、官曉蔓、江宜柔、陳品謙。
此次的音樂會以多元的演出形式,展現師大民音所學生專業的演奏能力以及廣博的音樂涵養,藉著音樂提升大眾對音樂的認知和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