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3863人
圖 新聞投稿
2018-09-10
影音》第18屆傑出校友 科普作家張之傑
圖
講師
圖
研究生
圖
五峰中學實習

自幼承受家學 養成閱讀習慣

民國31年生於山東省,民國38年隨國民政府遷台,從此在臺灣落地生根,但至今仍保留著大陸口音。張之傑家中排行老么,有一個哥哥、三個姊姊,最小的姐姐也比他大五歲。張之傑兩歲多一點母親就去世了,因此對媽媽沒有印象,從小由父親、兄姐帶大。

張之傑說,自己在國文方面的啟蒙老師就是他的父親張浥泉先生,張老先生曾擔任三任立法院院長的代筆人,書法和詩文的造詣很高。由於家境貧寒,張之傑沒有其他娛樂,國小就看哥哥姊姊的國文、歷史、地理教科書和父親的書,在這樣的環境下,張之傑國小已讀完《三國演義》,國中讀完《聊齋誌異》,因家貧而多方閱讀,確實影響了他的一生。

從事社會教育 從未間斷教師角色

身為早期師大公費生,張之傑沒有完全走上「教師」這條路,但「教育」確實成為張之傑一生的志業。當初,因為家境貧困,考上國立大學才能減輕家中負擔,張之傑因物理不好,以「篩選法」報考不考物理的丙組,考上師大生物系。但他坦言,大學四年,在專業上的收穫並不多,卻利用圖書館讀了許多雜書。師大四年,他最懷念的是老師與同學之間、同學與同學之間,如同一家人的深厚情誼,這在其他學校是不容易找得到的。

1966年,師大生物系結業,張之傑到五峰中學(今五峰國中)實習一年。談到擔任教師時的軼事,張之傑回憶道,自己是位「特立獨行」的老師,常帶領學生到學校後山上課,張之傑拿著書,爬到樹上,學生在樹下聽課,如今想起依然覺得好玩。

服完一年預官役,張之傑進入國防醫學院生物形態研究所,1970年畢業,留校擔任助教一年、講師三年,期間編著了大學用書《普通生物學實驗》。1974年辭去教職,開始其編輯、寫作、教學(兼任)和業餘研究學問的生涯。

教學方面,張之傑曾兼任東吳化學系、師大生物系、政大心理系講師以及淡大化學系副教授、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副教授等。他雖沒有成為全職的「教師」,卻長期投入科普工作,從事自然科學的「社會教育」,在這方面台灣可能沒人比他做得更多。

引介「科普」概念 台灣科普事業先驅

1970年代末,張之傑注意到中國大陸以「科普」稱呼我們所說的「通俗科學」。1983年,張之傑正式為文,將科普一詞引介到台灣。數十年來張之傑創辦和參與的科普刊物難以計數,早期的如《科學月刊》、《自然雜誌》、《少年科學》、《大眾科學》、《科技報導》、《牛頓》等等,近期的如《大地地理》、《小大地》、《小達文西》、《地球公民365》、《小小地球人》、《愛地球Wapiti》等等。因長期主持或參與科普刊物,培養了許多科普作家和科普編輯人才,當今台灣各重要科普刊物的主事者,大多直接、間接和張之傑有關。

張之傑又不間斷地在各報章雜誌撰寫科普專欄,所企劃、主編的書籍,更是多得難以計數,其中最重要的是窮四年之力主編全台第一部綜合百科全書《環華百科全書》(20大冊),這可說是他最重要的一項社會教育工作。

除了教學和出版,1983年張之傑在警察廣播電台開創台灣第一個科普廣播節目「自然的奧秘」,後來他又在教育廣播電台主持過科普節目。多方涉獵,多方嘗試,使他成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也成為台灣科普事業的奠基者之一。

跨領域科際整合 獲得多項學術成就

早在1970年代末,張之傑就從事科學史研究,1982年中研院成立科學史委員會,張之傑獲聘為創會委員。1990年代,張之傑曾主持多種美術書編務,因而開始涉獵美術史。科學史和美術史的會通,使他在學術研究上找到突破點,1966年發表論文《以文藝復興事例試論我國科技插圖之缺失》,開啟了會通兩者的學術道路,此後有多項重要發現,撰成一系列學術論文。1997年創立以培養人才、研究學問為宗旨的中華科學史學會,發行全台唯一的一本科學史學報《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現已發行至第22期。張之傑在科學史上的成就,2006年獲選為中國(大陸)科學史學會理事,在兩岸科學史界擁有一席之地。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張之傑曾著力於民間宗教、民間文學以及西藏文學研究,各發表若干篇論文。在民間宗教和民間文學方面,他編選《仙佛說故事:台灣善書小說選》,首次提出「善書小說」一詞,為民間文學研究開闢一扇新的窗戶。

在西藏文學方面,張之傑曾編選《西藏文學精選》,是兩岸第一本西藏文學選本。張之傑是台灣科幻小說先驅之一,他針對史詩《格薩爾王傳》的名篇《取雪山水晶國》,1993年在第三屆史詩格薩爾王傳國際研討會上發表〈取雪山水晶國的科幻性想像〉,這是台灣第一篇有關《格薩爾王傳》研究的論文,將科幻導入史詩研究,令與會者耳目一新。

2008年,因參加第一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開始從事科普研究,至今已發表論文12篇,成為台灣地區發表科普研究論文最多的一位學者。張之傑在科普創作和科普理論上的成就,2015年獲選為(中國大陸)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

從事知識啟蒙 以狄德羅為楷模

張之傑從小受父親薰陶,國文程度較一般理工科同學高,他笑著說,當初自己能進入國防醫學院研究所,也是因為「國文」分數特高才破格入取的。

張之傑的一生,和文字息息相關,他年輕時曾是文藝青年,常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散文和小說。後來進入出版界,基於他的專業知識、廣博的常識、較一般人高的文字造詣和頗有辦事能力,他曾任科學月刊總編輯、自然科學文化公司(環華出版公司前身)總編輯、錦繡出版公司顧問兼總編輯、漢光出版公司總編輯、圓神出版集團顧問。他曾參與創辦多種科普期刊,2005年退出職場後,仍擔任泛亞、暢談文化公司顧問,參與企劃與審定四種科普期刊和《新視野學習百科》(100冊),另在世新大學通識中心開設三門課程,在社區大學擔任自然科學課程召集人,在警察廣播電台科普節目主持人等。他的一生幾乎和科普,也就是社會科學教育畫上等號。

張之傑曾創立過三個社會教育社團:1978年創立賞蝶協會,1997年創立中華科技史學會,2011年創立中華科幻學會。期盼透過社團組織,進行科學普及與學術交流,從中凝聚感情。

1974年張之傑辭去專任教職,至2005年退休,期間除了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擔任副研究員的3年,有28年側身出版界。即使在科教館的三年,仍擔任錦繡出版公司顧問,企劃過《放眼中國》等套書,另參與科學月刊等多種科普刊物,和出版界從沒斷絕過關係。張之傑可能是台灣地區唯一辭去專任教職,全心投身出版界,以出版從事啟蒙的學者。他以狄德羅為楷模,主編台灣第一部綜合百科全書就是具體例證。

近年來健康因素 全心投入著述

2011年5月間,張之傑創立中華科幻學會不久後,健康突然出了狀況,但一直找不到確切病因,他意識到生命隨時可能畫下句點,他說自己的人生「已從加法變成減法」,因此辭去了大部分的兼職和社會工作,將剩餘的心力用於著述,將每一天視為人生的最後一天。

這8年來,張之傑出版了15本書,有新作,也有整理的舊作。他的書題材廣泛,除了科學史、科普著作,還有文史著作和小說。這15本書有十分通俗的,也有較嚴肅的,後者不求有多少人看,只求能留下點東西。在他2007年出版的科學史暨科普代表作《畫說科學》上說:「本書雖非陽春白雪,但絕非下里巴人,只要有少數知音,於願足矣。」在2018年出版的一本短篇小說集上說:「借著小說道出一些理念和想法,至於有沒有人喜歡,有沒有人重視,從來就不是我所關心的事。」

一生跟著感覺走 從沒停止工作

訪談的最後,張之傑謙虛地笑著說,他的一生「一直跟著感覺走」,但老天疼憨人,沒有一天失業。張之傑說,他因厭惡國防醫學院系主任的官僚作風,毅然辭去教職,到科學月刊當副總編輯,從此和出版界以及科普結下不解之緣。

張之傑說,他服務的環華出版公司和錦繡出版公司都因盲目擴大而周轉失靈,但在朋友的協助下,都立刻被安排去擔任另一個工作。譬如環華出版公司結束營業,他立刻被科學教育館館長陳石貝先生找去當副研究員,同時又被錦繡出版公司的老闆許鐘榮先生找去當顧問;錦繡出版公司結束營業,他被科學月刊和漢光的宋定西先生找去當總編輯,圓神的簡志忠先生找去當顧問。

張之傑說,他很任性,這一路走來,所幸有擔任公務員的妻子相伴,使他沒後顧之憂。他曾檢討自己離開專任教職後,何以一直工作順利,而且總是有好幾個工作等著他?結論是:他有開創力,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全力以赴,大家看在眼裡,知道他肯做事、會做事,是個忠實可靠的夥伴,所以樂意爭取他。

張之傑說,他的幾個老闆:環華的石資民先生、科教館的陳石貝館長、錦繡的許鐘榮先生、漢光的宋定西先生、圓神的簡志忠先生等,不但包容他,還給他舞台,讓他做了很多事。他不論在哪個單位,包括以出版地理書和美術書為主的錦繡,以出版暢銷書為主的圓神,除了份內的工作,有一件事從沒停輟過:那就是科普,也就是科學社會教育工作。張之傑說,這多少和他出身師大有關吧。【採訪撰稿/陳晏榕】

第十八屆傑出校友—生物學系55級

科普作家張之傑 / 大事記

1942年 生於山東省諸城縣。

1966年 師大生物系畢業。

1970年 國防醫學院生物形態研究所畢業。

1970-1974年 國防醫學院助教(一年)、講師(三年)。

1974年 轉任科學月刊副總編輯,1975年著成科普書《生命》,曾風行一時。

1977-1984年 轉任自然科學文化公司(環華出版公司前身)總編輯,另兼任政大心理系講師、淡大化學系副教授。出版期刊、套書多種,主編全台第一部綜合百科全書《環華百科全書》。

1978年 與陳國成教授創辦《自然雜誌》,同年發起成立賞蝶協會。

1982年 中央研究院成立科學史委員會,應邀成為創會委員。

1983年 參與《牛頓》創刊,至今仍為編委。

1984年 為警察廣播電台創立台灣第一個科普廣播節目「自然的奧秘」。

1985-1988年 轉任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副研究員。

1988-2002年 轉任錦繡出版公司顧問兼總編輯。1990年代初開始業餘探索學問, 1996年棲止科學史,至2017年已發表論文30餘篇。

1996年 發表論文《以文藝復興為例試論我國科技插圖之缺失》,開啟科學史與美術史會通的道路,此後撰成一系列論文,在兩岸科學史界取得一席之地。

1997年 創立中華科技史學會,所發行《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為台灣地區唯一科學史學術期刊。

1998年 台灣第一所社區大學文山社區大學成立,擔任自然科學課程召集人。

2002年 錦繡出版公司停止營業,轉任科學月刊總編輯、漢光出版公司總編輯、圓神出版集團顧問。

2005年 退出職場,不再上班。應邀為世新通識中心兼任副教授,開設中國科技史等課程。擔任泛亞、暢談文化公司編審。再次為警察廣播電台主持節目。

2006年 獲選中國(大陸)科學史學會理事。出版《畫說科學》,為科學史暨科普代表作。

2008年 出席第一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開啟科普研究,至2017年已發表科普研究論文12篇。

2011年 創立中華科幻學會。同年五月間健康出了點狀況,人生從加法變成減法,辭去大部份兼職,將剩餘的心力用於著述,八年來出版15種,內容含科學史、科普、文史、小說等。

2014年 獲選為「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

2018年 計劃作環球之旅,與其妻吳嘉玲女士合寫一本環球遊記。

圖 圖
阿里山採集 大四同學在寒舍相聚
圖 圖
大一新生 科學月刊
圖 圖
生命 環華百科全書
圖 圖
總編輯 兩院士
圖 圖
衛教碩士 錦繡
圖 圖
蒙古 世新上課
圖 圖
科普刊物 近年著述
圖 圖
生物系55級慶50 中華科技史學會
圖 圖
最近全家合照 結婚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