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塑課程校際成果交流」由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主辦,攜手臺師大東亞學系、臺大共同舉行跨校跨系三方交流,於2018年6月30日中午正式落幕。學校系所背景相異的學生們齊聚一堂,以環境保護與減少塑膠等議題為主軸,展現個人或者團隊如何運用整個學期,將創意化為減塑策略,付諸行動,以自己為出發點,將影響力擴大至自身生活圈、當地社區、國中小以及網路社群。
由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魏秀珍所帶領的「消費者行為與教育」課程中,各個學生團隊將減塑與消費作為推廣軸心,結合減塑促進中心與今年五月於臺師大舉辦的減塑市集,以桌遊、環保小物DIY與減塑講座等各類活動方式呈現,同時也將減塑活動融入課程設計,帶入國中校園。
臺師大學生所組成的「光榮消費之路」團隊透過改編桌遊,希望藉由遊戲傳達消費的選擇如何影響健康、人際、情緒、金錢等貼近生活的四項指標。「麻繩網袋DIY」團隊除了規劃環保小物動手做,更製作一首減塑主題曲,現場演唱。「環保袋著走」主打手作飲料環保提袋,親自批布、剪裁與縫製,並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販售於減塑市集。與此同時,「減塑小學堂」則以塑膠危機現況設計闖關遊戲,在減速市集當日吸引當地居民與學生參與。「海洋塑化劑」團隊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的講師,著手文案與系列海報設計,進行網路行銷宣傳,於古庄社區規劃一場減塑講座。「大手牽小手,減塑起步走」則是由大學生組成講師群,進入石牌國中,帶領國中學生親自繪製減塑海報,經歷模擬演練,最後走出校園向民眾推廣減塑理念。
由臺師大東亞學系教授張崑將所帶領的「服務學習課程」,以及由臺大教授李建模與副教授張孟基所帶領的「服務學習」,秉持的是「從校園開始,從學生出發」的減塑理念。學生們從日常生活為起點,利用網路社群推動減塑行動,或是從自身參與的社團入手,或是參加淨街淨灘,以及進入國小校園,將減塑推廣帶入小學課堂。
臺師大東亞學系「服務學習課程」教學助理楊善媛表示,參與課程的學生以外籍生為主,在異鄉推動減塑行動,對他們而言,語言是相當大的阻礙。學生觀察自身參與的社團,觀察自己身處的校園,藉由減塑理念的實踐,轉化周邊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以社團的觀察為出發點,一位來自棒球社的學生,除了口頭向社員推廣環保杯的使用,同時提供社團使用公用環保杯,減少隨著購買飲品帶來的垃圾;在社團籌劃的棒球週所販賣的商品,則融入環保餐具折扣。以校園的觀察為出發點,學生察覺臺師大體育館的垃圾分類有待改進,以此與校方溝通,並加上多種語言的垃圾分類指示,期望改善校園垃圾分類環境。此外,學生也運用社群網站,設立「環我保貝杯」、「Terrarium」等粉絲專頁,透過調查臺師大附近商圈的環保杯優惠,製成環保杯折扣地圖,以及分享如何使用廢玻璃、廢燈泡植栽,賦予廢棄物嶄新的利用價值。
臺大教授李建模表示,參與「服務學習」的學生人數從去年的二十多人,增長到今年的七十多人。整個學期當中的課程安排例如淨灘、淨街的參與,或是讓學生動身前往龍安國小,將減塑理念融入教學方案等等。即便課程要求不少,學生依然能以認真的態度完成。正因減塑行動的親力親為,才能深刻體悟環境如何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
東吳會計系教授翁妮分享自身減塑經驗,像是外食使用環保餐具,總會擔心店家對於自備環保餐具的客人接受度為何;或是搭乘飛機時,了解機上塑膠袋大量使用的情況,打算與親朋好友一起貫徹減塑理念,來場減少塑膠使用的淨塑之旅。從一個人減塑到一群人減塑,各有各的難處。與此同時,成果交流當日,正值臺師大學生宿舍搬遷。學生覺察到在宿舍搬遷後所遺留或丟棄的大量生活用品,便於跨校跨系交流的時段提出,共同商討,或能與學校宿舍合作成立回收中心,將一度被捨棄的生活用品保留下來,提供未來入學的海內外學生一個生活用品獲取的管道,集結眾多個人與組織的力量,賦予物品多元的利用價值。
資料來源: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