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4014人
圖 新聞投稿
2018-06-30
影音》臺師大舉辦國際研討會 副總統簽署環境保護宣言 推動我國農藥用量減半
圖
陳建仁副總統致詞
圖
國際系統性殺蟲劑專案團隊TFSP主席 Dr. Maarten簽署宣言
圖
陳建仁副總統簽署宣言

臺師大舉辦全球論壇 期許化環境危機為轉機

臺灣每公頃農藥用量全球第一 副總統宣示推動我國農藥用量減半

根據過去統計,臺灣每公頃農藥用量是全球第一名,高達17公斤,比第二名日本多出6公斤,也比全世界平均用量0.5公斤高出許多,尤其近年來常使用系統性殺蟲劑,更造成許多動物及昆蟲慢性中毒,法國等多個國家發現生態問題嚴重,更立法推動農藥用量減半及採用生態農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了關注系統性殺蟲劑對於臺灣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的衝擊,並且提出客觀的科學觀點與替代方案,於6月29日舉辦「2018臺灣系統性殺蟲劑的衝擊與替代方案國際研討會」,會議中除邀請專長於環境公衛的陳建仁副總統、以及長期專注黑熊生態保育的張富美國策顧問擔任大會開幕嘉賓外,也邀集了全球知名的環境毒物與公共衛生領域的專家學者們,針對如何減低系統性殺蟲劑對於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的衝擊,以及客觀的科學觀點與替代方案等議題,提出精彩扼要的專題演講。

此次研討會共計邀請瑞士、義大利、法國、澳洲、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以及臺灣和中國大陸的專家學者,臺師大希望藉此次會議,提昇臺灣在國際學術研究的貢獻度,並落實臺灣針對系統性殺蟲劑對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影響的學術研究。

陳建仁副總統於開幕式宣示我國將在2027年前達成農藥用量減半的目標

會議開幕式中,陳建仁副總統向來自於全球各地的系統性殺蟲劑專案團隊,宣示我國將在2027年前達成農藥用量減半的政策目標;臺師大吳正己校長就高等教育應致力於培育出「地球公民」,肩負引領重塑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挽救人類文明於存續之秋,提出建言與呼籲;而一向關心臺灣生態保育的張富美國策顧問也期待大家一同關愛這片環境,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物以及野生物。

為展現我國關注系統性殺蟲劑對於臺灣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的影響,臺師大主辦單位也於開幕式中邀請陳建仁副總統、國際系統性殺蟲劑專案團隊(Task Force on Systemic Pesticides, TFSP)主席Dr. Maarten Bijleveld van Lexmond、張富美國策顧問與吳正己校長,共同發表2018TSS- IASP環境保護宣言。

宣言內容文字如下:此宣言聯署主要針對系統性殺蟲劑的衝擊與替代方案開展更密切的合作意向,藉此減少農藥用量以及改善食安。透過在社會和人民之間建立新的合作層面來建立新的公平的全球夥伴關係,以生態原則和社會經濟系統分析作為多學科領域利益為基礎,共同關注系統農藥對於生態系統,食品安全,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

圖

會議主席吳忠信教授發現系統性殺蟲劑會破壞蝙蝠大腦內建定位導航系統

「2018臺灣系統性殺蟲劑的衝擊與替代方案國際研討會」由臺師大生命科學系的吳忠信教授以及臺灣大學昆蟲系的楊恩誠教授共同發起,並且獲得系統性殺蟲劑專案團隊 (Task Force on Systemic Pesticides, TFSP)主席Dr. Maarten Bijleveld van Lexmond的支持而得以順利舉辦。

吳忠信教授是一位國際知名的蝙蝠研究學者,過去研究發現如果農田大量使用系統性殺蟲劑益達胺(imidacloprid),會造成活動其間的昆蟲體內累積過量系統性殺蟲劑,由於益達胺在環境中非常不容易被自然分解,半衰期長達228天,因此當昆蟲吃進含有益達胺的農作物時,農藥益達胺後會保留在昆蟲體內好長一段時間。

據統計,每隻食蟲蝙蝠一晚上就能吃掉數百隻,甚至上千隻昆蟲,雖然蝙蝠對昆蟲數量的控制佔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當蝙蝠吃進上千隻昆蟲的同時,昆蟲體內的農藥益達胺也不斷的累積在蝙蝠的體內,農藥益達胺累積到一定量後便會損傷蝙蝠腦部的神經元,特別是損傷大腦內部的內建定位導航系統(Inner GPS system),也就是傷害了可以協助蝙蝠飛行定位的海馬迴(hippocampus)中的位置細胞(place cell),以及負責蝙蝠飛行導航的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的網格細胞(grid cell)。

2014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內部具有內建定位導航系統,其中海馬迴的位置細胞可以協助定位,而內嗅皮質的網格細胞則是導航系統,這些神經元讓我們能夠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並且找出正確抵達目的地的路線,而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病人通常在發病初期,腦內的海馬迴與內嗅皮質就出現問題,因此無法辨識熟悉環境而容易迷路。

吳忠信教授認為,當蝙蝠體內累積大量益達胺會破壞蝙蝠飛行的內建定位導航系統,最後會使得蝙蝠沒有辦法正常的回聲定位獵捕昆蟲,而造成臺灣蝙蝠的飢餓死亡以及族群的逐漸消失。

會議協同主席臺大昆蟲系楊恩誠教授破解蜜蜂消失之謎是因為系統性殺蟲劑

臺灣大學昆蟲系楊恩誠教授是一位破解蜜蜂消失之謎的蜜蜂研究學者,楊恩誠與研究團隊首度證實了二十年來讓世界科學家想破頭也找不出證明的假設:臺灣農業廣泛使用的農藥益達胺,幾可確定就是讓蜂群消失的元兇,益達胺是一種類尼古丁農藥,也是最暢銷的農業殺蟲劑,通常施用在玉米、向日葵和油菜的種子上,而楊恩誠研究團隊解開蜂群消失之謎:就是農藥讓蜜蜂變笨了!

蜜蜂採蜜時,把花粉上殘留的益達胺帶回蜂巢,在蜂巢內的幼蟲,吃了含有益達胺的花粉,神經系統受損,使得學習記憶能力失能,幼蟲化蛹出來後,成為工蜂,出去採蜜,便失去方向感,找不到回家的路,數以百萬計的空巢出現,蜂群崩解消失。

目前許多科學研究已經清楚指出,類尼古丁藥劑對蜜蜂和其他的授粉昆蟲會造成嚴重的潛在傷害,以蜜蜂為例,田間建議的用藥許可量會影響個體的導航、學習、食物採集、壽命、對疾病的抵抗力和繁殖力。以熊蜂為例,藥劑對蜂巢族群產生不可逆影響,會造成族群成長變慢和產出較少蜂后。因類尼古丁藥劑的污染讓控制組也受到污染,因此針對自由飛行的蜂進行田間試驗較為困難,也代表類尼古丁藥劑在環境中普遍存在。

TFSP用科學方法探討系統性殺蟲劑對環境的影響與衝擊並且尋找因應之道

TFSP主席Dr. Maarten Bijleveld van Lexmond,過去因為擔憂系統性殺蟲劑對於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與衝擊,特別結合全球環境毒物與公共衛生的學者專家成立系統性殺蟲劑專案團隊(TFSP),並於2012 年在韓國濟州島召開的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大會上,發表了 IUCN Resolution WCC-2012- Res-137決議,確認TFSP的成立目的與宗旨,TFSP國際組織結合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的物種續存委員會(IUCN SSC)和生態系統管理委員會(IUCN CEM),針對系統殺蟲劑對於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提供全面性的科學回顧、以及完整且客觀的科學觀點,並根據研究結果對風險管理流程提出必要的建議,以及政府對於批准農藥使用應該考慮到的風險評估。

圖 圖
臺師大吳正己校長致詞 國際系統性殺蟲劑專案團隊TFSP主席 Dr. Maarten
圖 圖
張富美國策顧問致詞 陳建仁副總統致詞

系統性殺蟲劑對環境的影響與衝擊

系統性殺蟲劑不像其他殺蟲劑,只會停留在施用的植物的表面,它會被整株植物吸收且傳輸到所有的植物組織,包括植物的葉子、花、根、莖、還有花粉及花蜜,最常用的為類尼古丁類和芬普尼等殺蟲劑,都是針對神經活性、尼古丁為基礎的系統性殺蟲劑。

這些藥劑是在 1991 年研發並在 1990 年代中期引入市場,將含有類尼古丁成分的產品直接施用在根部或直接噴灑在作物葉片上,這些殺蟲劑的毒性在土裡或植株裡可長達數月甚至數年,可保護植物長達一季。類尼古丁藥劑針對無脊椎動物的訊息處理系統作用,影響的特定神經迴路不同於脊椎動物,因此他們被認定對其他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的直接毒性較小,因此變成廣為使用的殺蟲劑。這些系統性殺蟲劑估計目前佔了全球市場的 40%。

常用的成分包括亞滅培、可尼丁、達特南、益達胺、烯啶蟲胺、硝蟲噻嗪、 噻蟲啉、 賽速安和芬普尼。類尼古丁殺蟲劑即使在非常低劑量仍具有毒性。他們在土裡和水裡非常持久,可以在體外保持活性長達數個月,因此導致對非目標物種如無脊椎動物持續且慢性地暴露在有毒的環境中,因為藥劑是水溶性的,所以很容易流入水生棲地,類尼古丁藥劑的使用和蜂群崩壞症候群相關性的考量則與日俱增,歐洲國家已開始限制類尼古丁藥劑的使用。

過去五年來,該類殺蟲劑對非目標生物的影響,例如鳥類,也逐漸受到關心。許多研究指出,類尼古丁藥劑在土壤內的持久性可長達數個月,某些例子會到數年,因此環境濃度會逐漸增加,在環境中所累加的藥劑量對非目標生物的影響隨著暴露時間的增加而影響更劇。

傳統測量農藥毒性的方法,多採取短期實驗室毒理測試結果,沒有辦法有效的偵測系統性殺蟲劑的實際影響。他們通常只測量急性反應而不會利用其他方法多方面測試慢性反應。暴露在類尼古丁藥劑下的反應從急性致死到慢性效應都有,長期暴露在類尼古丁藥劑下即使是低劑量也是有害的,他們是神經毒,其慢性中毒徵狀包括:無法恢復的嗅覺和記憶喪失、生殖力下降、食性改變與攝食量下降,在蜜蜂則為採集花蜜與花粉的能力下降、蚯蚓挖洞力受影響、蝙蝠飛行困難及野生動物容易生病等。

系統性殺蟲劑管理風險 隱藏健康危機

聯合國糧食與環境專家明白指出,「全球人口快速成長,所以需要殺蟲劑來增加農產量」,根本就是個迷思,增加殺蟲劑用量不但無助減少飢餓,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導致飢餓的真正原因是貧窮和分配不正義,今日糧食產量足以餵飽90億人口,而且糧食產量還在持續增加中。

聯合國強烈抨擊生產殺蟲劑的跨國企業,批評他們對殺蟲劑危害全面性的否定論、強力而不道德的行銷手法,以及積極遊說政府使殺蟲劑限令停擺等行徑,聯合國報告指出,殺蟲劑對環境、人體健康和整體社會造成極大傷害,包括每年約20萬人死於急性中毒,研究證實慢性暴露於殺蟲劑,和癌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內分泌失調、發展失調和不孕症有關。

聯合國毒物專家認為,儘管科學研究證實殺蟲劑的危害,讓大眾知曉殺蟲劑與人體疾病和環境破壞之間的關係卻不容易。殺蟲劑公司和農工業全面否定殺蟲劑的危害,加上強力而不道德行銷手段,建立正確的認知難上加難。聯合國報告中也強調「全世界應該往安全健康的糧食與農業生產轉型」,建議以全球性條約管理殺蟲劑,並往自然方法抑制蟲害和輪作等永續農法轉型,同時鼓勵有機糧食。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臺灣每公頃農藥用量 全世界第一

系統殺蟲劑芬普尼的毒雞蛋事件,讓國人注意到控管農藥用量的重要性,過去印度有一個很有名的蔬菜研究所,在2013年整理統計全世界各國的每公頃農藥用量,結果臺灣每公頃農藥用量是第一名,高達17公斤,比第二名的日本多出6公斤,第三名的南韓只有6.6公斤,美國則是2.25公斤,而全世界的平均用量只有0.5公斤,因此臺灣的農藥用量高得嚇人。

科技越來越進步,像是中南部農民利用空拍機的機動特性,大面積的噴灑農藥省時又省力,學者說農藥適量使用,的確可以維護作物的產量,但是一旦過量就勢必對整體生態造成影響。農藥政策直接牽動民眾的食品安全,就看政府怎麼從源頭解決目前的惡性循環。

臺灣農業部門正式向國際社會宣示 在2027年要將臺灣農藥的使用量減半

過去,法國使用農藥來提昇葡萄產量,然而農藥的危害到健康與環境逐漸受到重視,民間團體不斷地呼籲改善,使得法國政府開始覺醒,積極尋找農藥使用的替代方案。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研究發現農藥減量並不會影響產量。然而要推農藥減量行動何其困難,所面臨的阻力相當大,農業生產過程還是操控在農藥公司手上。

當時在法國農業部與環境部的聯合下,專家學者檢討兩千多篇研究論文,在2005年提出農藥使用現況、衝擊與減量使用的報告,可說是公家農業科學家觀念的轉捩點。

法國為此特別制訂國家行動綱領,設置各個工作小組,其中兩個攸關農藥使用。一個是推動有機農業小組,另一個是農藥減量小組。有機農業當然是不准使用農藥,而農藥減量小組所設定的政策就稱為「Ecophyto 2018」,希望到2018年能達到農藥用量減半的目標。

就在法國訂定期程在2025年要達到農藥用量減半,20萬法國農家採用生態農法等積極目標後,我們的農業部門也正式向國際社會宣示,臺灣也要積極推動農藥用量減半,並且訂定政策目標要在2027年,要將臺灣農藥的使用量減半。

臺師大邁向綠色大學 關注臺灣樹立環保楷模

「2018臺灣系統性殺蟲劑的衝擊與替代方案國際研討會」針對系統性殺蟲劑對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的影響,提出學術性的見解與建言,並且透過出席研討會各界菁英的集思廣益,規劃更明確的發展路徑,發掘更多替代方案,並為臺灣制定出兼顧環境與經濟的政策方案。正如陳建仁副總統所言:在臺灣,逐步實現農藥量減半政策已經開始起步,政府和民間要掌握時機,以堅定的決心和意志,為臺灣在國際的全新角色,樹立全新的環保楷模與典範。

臺灣師範大學是一所歷史最悠久、學術聲望最高、社會影響力最大的綜合型大學,為宣示邁向「綠色大學」的決心,本校已於2009 年5 月簽署了塔樂禮宣言(Talloires Declaration),將綠色大學納入校務發展方針之中,並列為短中長期發展目標,從研究創新、教學課程、環境管理、學生生活、藝術美學、社會服務等面向,進行校園實質環境與教學軟體的改造。

而今,本校為回應國際推動綠色大學的潮流,舉辦「2018臺灣系統性殺蟲劑的衝擊與替代方案國際研討會」,並且與全球環境毒物與公共衛生的學者專家們,共同發表2018TSS- IASP環境保護宣言:希望藉此針對系統性殺蟲劑的衝擊與替代方案開展更密切的合作意向,藉此減少農藥用量以及改善食安,透過在社會和人民之間建立新的合作層面來建立新的公平的全球夥伴關係,以生態原則和社會經濟系統分析作為多學科領域利益為基礎,共同關注系統農藥對於生態系統,食品安全,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

website: http://2018tfsp.tw/

FB: https://goo.gl/i38gtb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