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國內新住民已超過50萬人,目前中小學每10個學生中就有1位是新住民子女,新住民子女已成為臺灣教育環境中不可忽視的一份子。然而,由於語言文化的隔閡以及家庭社經背景的弱勢,這些新住民子女也常經歷到生活適應與學業等問題。如何發掘新住民子女的優勢能力,並發展適合他們的教學及學習策略,是刻不容緩的教育議題。
新臺灣之子富創造力,敢於冒險、勇於挑戰
創造力不僅是個人適應環境及國家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關鍵,也是當前教育最渴望學生具備的高層核心能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陳學志教授的研究團隊,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針對全國超過六千名新住民與一般中學生的資料進行科學性的分析。發現新住民子女雖然在生活適應與學業表現較一般生弱勢,但卻在不涉及學科知識的創意能力以及創造力情意傾向優於其他的學童。換言之,他們在進行創意思考時更為流暢、產出的點子也更有彈性且富有獨特性。此外,他們也更具有好奇、冒險、想像、挑戰等創意思考的人格特質。
陳學志教授的研究團隊也證實,新住民學童此一創造力的優勢表現仍源自於他們所接觸的多元文化所造成的「梅迪奇效應」(Medici Effect),此一結果乃學術界首度發現新住民學童的優勢所在,在相關領域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陳教授團隊也針對新住民子女的創意優勢之內在機制進行更細緻的探討。他們發現,新住民子女的創造力優勢表現可能源自於以下這些有利於創意形成的個人特性:1.開放性人格(openness):較願意思索新的觀點和挑戰現況。2.社會建構觀(social constructionist):以較開放的心態來看待其他族群,也較不會產生刻板印象或偏見等封閉式思維;3.低認知閉鎖性(closed-mindedness):較願意去接受多元角度的訊息,進而增進創意發想。
多元文化融入教學課程,提升創意、成績更佳
研究團隊也將多元文化的研究成果延伸到教育場域,以一般中學生為對象,並將多元文化理念融入中學課程裡,設計出一套為期六周的「多元文化教學課程」,課程設計主旨主要在達成Banks的多元文化教育的五個面向:學習內容整合、知識建構歷程、去除偏見、教學公平性與學校文化的培育力。最終,在經過六周的多元文化教學課程後,研究團隊發現,「多元文化組」的學生不僅在學科表現上較「傳統教學組」的學生來的好,同時也培育出較開放的多元文化心態,並在創造力表現上有所提升。這也是國內首度證明多元文化課程能提升學生創造力表現的研究成果。
相關系列研究成果,在實務上除了可以讓國人對新住民有更正向的認知,有助發展適合新住民的教學策略外,在理論上則建構多元文化與創造力的理論。有關論文並被2017年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reativity and Personality Research所收錄,為當年度華人學者中唯一被收錄的研究成果,對於提升台灣的國際學術聲望有很大的助益。
資料來源: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