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記者衛教108黃子軒報導】2018臺北科學日5月26日在師大公館校區盛大展開,吸引數百位臺北市民攜家帶眷參與。現場共計92個科學攤位,遍佈校園各區域,讓公館校區儼然成為一座科學小鎮。
為響應科技部之全民科普計畫,自2015年起,師大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與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合作舉辦臺北科學日活動,今年邀請臺北市81所高中職及國中小、師大理學院各系所及專業團體共同擺攤,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設計動手做示範和演示實驗,藉由學生的講解與演示,將自然科學、數學、資訊和科技的知識內容連結真實世界,吸引市民親子共同參與,都能一同體驗科學的樂趣。
「這是一場看得見、摸得到、玩得到的科學活動。」師大理學院院長陳焜銘表示,希望結合師大科學研究的能量與熱情,以及現有資源,讓孩子能夠親手做實驗,引發對科學的興趣。計畫主持人、師大物理學系賈至達教授則提到,科學能帶動學生思考、看到人們的需求,成為改變生活的動力。
學生發揮創意,運用科學原理,設計出自己的科學主題。其中,南湖國小在粗細不同的兩截水管口貼上透鏡,自製簡易望遠鏡,更提供實際操作天文望遠鏡的機會;北市大附小利用寶特瓶與氣球膜做成空氣砲,運用空氣擠壓、反彈後自瓶口釋放的快速氣流熄滅燭火。
走到教學研究大樓,教室、走廊盡是參與體驗的民眾。百齡高中以積木為主題,設計出四個關卡,要在指定時間內透過觀察、想像,組合出指定的圖形,考驗民眾的空間思維;中山女中主持一連串慣性定律遊戲,即便懂得原理,也不一定能夠成功,重視手腦並用的能力。
響應本屆人工智慧(AI)與機器人題材,景文高中設計透過APP藍芽連線的進行「投籃機器人」競賽,永春高中利用電流運作原理進行 「搖晃自走機器人」,以及復興高中利用樂高零件及NXT、EV3主機組成的「趣味樂高機器人」。此外,靜心中學利用回收的鋁罐「自製棉花糖機」,螢橋國小運用吃剩的果皮自製「無毒橘皮清潔劑」,金華國小利用毛細現象自製天然又芳香的「水果蠟燭」,新和國小運用寶特瓶自製空氣砲進行吹熄蠟燭比賽,以及富安國小自製瑞利球進行投籃比賽等,活動內容精采有趣。
除了由學生主導的科學攤位,臺北科學日於教學研究大樓S102舉行「大師科學秀」,邀請講師在專題演講中加上實驗示範,帶來滿滿的科學新知。師大理學院也參與擺攤,物理學系以靜電球說明電的感應;地球科學系則以本次活動做為系展舞台,共分太空、地殼、海洋與大氣三大主題,更展出飛機、礦物、火箭模型,供民眾自由參觀、聽取相關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