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303人
圖 新聞投稿
2018-05-09
文學院大師講座 傳統戲曲風韻驚豔四座
圖
圖

台日合作《繡襦夢》──兩大世界文化遺產的對話

國光劇團京崑小生溫宇航風靡師大百位師生

撰稿:歐陽筠淇

5月1日師大迎來了一位風度翩翩的才子──國光劇團京崑小生溫宇航先生,受陳芳教授之邀,來到文學院做專題演講:「我演《繡襦夢》──傳統題材的現代詮釋」。

一破題,溫老師便笑說:「題目雖然這樣訂,但其實這戲都還沒演過呢!」原來《繡襦夢》即將在六月於日本橫濱能樂堂演出,因此劇團裡最近正如火如荼展開排練。此次溫老師百忙之中來到師大演講,不但吸引了近百位師生,現場還有許多喜愛溫宇航老師的鐵粉前來聆聽,現場座無虛席。

「能樂」與「崑曲」在2001年同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兩者悠久的文化、藝術底蘊,讓此次的演出對話更加具有代表性及話題性。日本能樂堂主要是表演傳統「能樂」的劇場,是屬於開放性的舞台,其特殊的「橋掛」比主舞台還要長,造就了不同形式的《繡襦夢》──沒有上下場門,也沒有絢爛的舞台設計、燈光襯托。這樣乾淨的舞台,考驗的是台上演員的能量。

溫老師提到,《繡襦夢》跨文化藝術表現手法上,除了有崑劇經典的唱、念、做、舞,還有能劇的「三味線」演奏、傳統講唱藝術「長唄」、傳統舞蹈「舞踊」。在內容上,《繡襦夢》提取能劇的《松風‧夕汲》劇本「平靜地、凝重地、執著地探尋和消亡的真相生存」為基調,對應傳統崑劇《繡襦記》的「愛情」作為共通點,進而改寫大團圓的結局,因此新編崑、能《繡襦夢》不再是喜劇,而是重新構建,以「等待」二字做為主線,以「繡襦」作為情感依附的一齣悲劇。

新編《繡襦夢》的故事內容描述的是唐代書生鄭元和,奉父命上京應考,在京城結識長安第一名妓李亞仙,互生愛慕之情。後因鄭元和床頭金盡,被保母設計趕出青樓,鄭元和貧病交迫、乞討維生。鄭父前來尋找元和,氣急敗壞棒打不孝子,元和重傷倒於雪地。李亞仙前來相救,脫下身上繡襦給元和披上,為其取暖,更不顧鴇母的阻撓,決絕離開青樓,將元和接回同住,後再剔目勸學,激勵他發憤苦讀,鄭元和終於考上狀元。元和得官上任,亞仙送鄭元和赴任途中,獨自離去,回到長安,留下元和對她無盡的思念……(據《繡襦夢》節目手冊)

「能樂」與「崑曲」的合作,在舞台上主要在展現出雙方的文化底蘊與深厚藝術,二者在學習中交流、碰撞而逐漸融合,例如三味線與崑笛的調性就有很大的不同,磨合時往往需要互相調整樂理上的概念再進行和弦……諸如此類跨領域的理解與學習,難度非常高。由於台日兩邊的場地非常不同,因此雖然是同一齣劇目,卻也相當於排了兩齣不同的戲,對於要飛到日本欣賞演出的粉絲來說還是非常值得的!

演講過程中,溫宇航老師不但以美妙的嗓音征服全場,還帶來蓮花落、馬鞭、扇子等道具,以實際的唱功、做功滿足了現場所有人的視覺與聽覺,也收服了在座每一位師生的心。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