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記者國文110鍾尚佑報導】「相信自己的史觀,你的文學寫作才有準則。」現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的蘇碩斌教授,於5月3日應師大公眾史學系列講座之邀,分享《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寫作經驗,提出創作非虛構小說的關鍵:大量史實資料,支撐敘事,但更不能忽略推進故事情節。
曾在聯合報任職10年,讓蘇碩斌累績了快速掌握敘述重點的能力,而6年前,有感於寫作的能力在考試架構下漸漸消失、臺灣小說種類大多屬個人生命經驗或虛構幻想,開始著手研究文學理論、結合對臺灣歷史專業,集合9位文筆極佳的博士班學生一同參與科技部的教育推廣計畫,寫下臺灣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以戰場前線、後方、外圍的三個視角,希望藉著描述九位真實人物的過往,讓這些社會不願回想的回憶能再次重返現代人的腦海,讓過去被理解、反省和悼念。
蘇碩斌認為:「不必奢望回到當時的真實」,因為非虛構的史實不代表文學像歷史靠近,相反的歷史本來就是文學,只是在19世紀「科學式史學方法」崛起,加上寫作技法被「馴養化」,文史才漸漸被分開討論。透過人物角色化、劇情式寫作、運用場景、壓縮資訊的技巧,除了抹去歷史和文學的界線之外,更讓廣大民眾用不同形式了解非虛構史實的美妙之處。
「書本,是最好的樂趣。」蘇碩斌說,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生活腳步過於緊湊,導致多數人無法完整讀完一本書,當學生問起「對於像是youtube上用年輕人語言介紹簡略臺灣史有什麼看法?」時,他認為種種管道都可以運用、推廣和嘗試,但當中作品大多是將歷史文獻簡化、幽默、稀釋後才被大眾接納,但長久下來會造成一種「臺灣史只有這樣」的錯覺,如此結果是很可惜的。
反映熱烈的Q&A結束後,蘇斌碩教授期許有志於文學的師大人們都能多加常識並走出專屬自己的文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