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辦【2018 偏鄉STEAM之星競賽】,共有來自新竹縣、苗栗縣、花蓮縣、南投縣與彰化縣的國中小創客齊聚一堂,由團隊進行創意科技大賽,採「當天做、當天比」即做即評方式,鼓勵偏鄉國中小學生動手做,透過簡單的機械構造,以模仿生物運動方式的機器人一較高下,比賽項目包括觸控接力賽、四道競走賽與拔河賽。
今年為第一屆比賽,共有來自全國5個縣市、91隊(國小54隊、國中38隊)現場近600位學生在3小時內,即興創作「萬獸之王」、「龍貓巴士」、「蟲蟲危機」等仿生機械獸與控動機器人,各組創作出來的機械獸或機器人,經過現場「三項全能觸控啟動接力賽」、「四道競走賽」、「拔河賽」等競賽考驗,決定勝負。
【2018偏鄉STEAM之星競賽】延續「教育部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方案」,以大學協助偏鄉地區國民中小學發展課程及教學辦理計畫為基礎,將動手做「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之教育宗旨精神帶入偏鄉學校。藉由成立「STEAM」專案、開設「STEAM」通用技術課程,協助偏鄉或資源弱勢學校,建立動手做之教育基礎,提昇校、師、生之學習能量。以紮根我國科普理念和工作創新。
競賽項目仿生獸分「基礎組」與「進階組」兩組。主要由國中、小學生參與,利用簡單的機械構造模仿生物的運動方式。其中「基礎組」競賽的主要參加對象為參與本計畫的學校所派出的隊伍,都是首次參加科創比賽的學生,其中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更令人期待及驚艷。
國小組競賽項目為「螞蟻雄兵」、「萬獸之王」、「機器戰鼠」3隻機械獸的「觸控接力賽」、螞蟻雄兵與萬獸之王的「四道競走賽」及機器戰鼠的「拔河賽」;國中組競賽項目則是「龍貓巴士」、「萬獸之王」、「蟲蟲危機」3隻機械獸的「觸控接力賽」、龍貓巴士及蟲蟲危機的「四道競走賽」及萬獸之王「拔河賽」。
「造型競賽」為彰顯STEAM 的A (arts) ,參賽隊伍必須在比賽中裝飾其仿生獸並賦予三隻相關設計的創意。參賽隊伍必須於動手做基地計畫中培養能力,於仿生獸賽中驗證其能力。評分項目則分為「創作競賽」及「造型競賽」,屆時將邀請學術界及產業界專家擔任評審委員,優秀隊伍可獲得獎勵表揚。
各組創作出來的仿生機械獸,經過現場「三項全能觸控啟動接力賽」、「四道競走賽「拔河賽」及「三分高手」等競賽考驗,決定勝負。「三項全能觸控啟動接力賽」由3隻機械獸進行接力比賽;「拔河賽」由機械獸進行拔河,首先將拔河線中心點拉移超過得分線者獲勝。
參賽隊伍在競賽過程不僅得在有限時間內設計機械獸各種構造及功能,還要經過多次測試,才能確保機械獸在各項競技項目中獲得好成績。透過闖關解題、生活科技創作或是機器人創作等多元化的科學創意活動,翻轉傳統知識性的科學教育方法,不僅讓學生充滿學習熱情,也激發學生無限創意,實踐「好思考、喜思考、樂創作、肯創作」之科技人的思維與習性。
臺師大工業教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洪榮昭表示,機器人競賽要求國中小學生,透過工藝課、美術課學到的知識,運用簡單的力學、電學等概念,加上使用熱融膠、螺絲與螺絲起子等創客工具,上午合作製作機器人,下午競賽。
今年偏鄉基礎組國小組冠軍,是彰化縣大成國小B隊,成員為金宇安、吳奎漢、劉叡穎、吳育明、楊申銘、鄭予愛,主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製作了仿螳螂、蟬與黃雀律動的機器人。
大成國小校長吳宗達表示,校方將機器人與創客教育融入資訊、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生都有動手做的經驗。
苗栗縣頭屋國小比賽隊伍「賣海豚的女孩」獲得最佳造形獎第一名,帶隊教師彭錦嶽表示,學生以免洗紙杯做出仿沼澤鱷魚、陸地霸王龍,以及海底鯊魚等三種機器人,符合環保精神。
資料來源:工業教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