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3997人
圖 新聞投稿
2018-02-23
影音》師大美術館落成 藝術建築新地標
圖
圖
圖

【公共事務中心胡世澤報導】「文化能使一個城市變偉大。」全球大學校園中第一座以一百多個完全不同的三角塊面構成建築外觀、呼應多變時代的美術館,2月22日落成。藏身在臺北市青田街巷弄內的師大美術館,將成為讓臺灣驕傲的建築地標、藝術地標,典藏世界及臺灣國寶級大師作品,對臺灣的大學及藝術界,更是重要里程碑。

師大校長張國恩、即將接任的吳正己校長、全國校友總會名譽理事長王金平、全國校友總會理事長許勝雄、中國鋼鐵結構公司董事長陳海平、聯鋼營造工程公司董事長陳瑞騰、大博鋼鐵公司總經理李宇倉、藝術學院院長林俊良、總務長許和捷、建築師陳聖中等,共同為師大美術館剪綵,並由張校長敲鑼象徵落成。

美術館設計由臺灣青年建築師陳聖中操刀,與師大藝術學院教師合力完成,強調由臺灣在地藝術與設計創意人才跨界合作,地點位在圖書館校區教育大樓旁,原本是一處平面停車場,從籌備、動工到完工、落成歷時近六年,建築物樓高7層、地下2層,總面積共7623.99平方公尺,投入近2億8千萬元經費,採現代化綠建築設計,預計2018年底營運。

美術館建物外觀以灰色沈穩為主調,反能低調展現出「臺北巷弄的驚鴻一瞥」,能夠顯現藝術品的價值。融合航太科技的前衛鈦板建築,以完全不同的三角塊面呼變多變的時代,完工後再也看不到整體,從不同時間、不同角度位置,都有不同光影、不同感覺,媲美西班牙古根漢美術館的幾何風格,連結永康與師大商圈,引領「師大藝文特區」成型。

現場貴賓雲集,馨昌公司董事長鄧傳馨、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秘書長游文玫、美術系講座教授劉國松、廖修平、名譽教授陳銀輝、王秀雄、江明賢、黃光男、鄭善禧、退休教授劉文煒、蘇憲法、林昌德、沈以正、羅芳、林柏亭、梁秀中、王哲雄、美術系91級校友葉國新、72級校友張三上、47級校友簡錫圭、、美術系主任莊連東、美術學系教授陳瓊花、李振明、黃進龍、張元鳳,以及校內學術及行政主管都到場恭賀。

張國恩校長表示,師大美術系發展的歷史,幾乎等同一部臺灣美術史,歷屆美術系校友畢業留校作品超過3千幅,卻苦無妥善的典藏和展覽空間,許多老校友期盼校園能有一棟代表性美術館,因此他6年多前開始規劃,每年從自籌的校務基金省下經費,才能興建這棟美術館,期待未來提供完善的存放及展示空間,使師大美術系對臺灣藝術發展,能持續引領潮流。

因建築本身就是藝術品,施工難度非常高,如今落成,張國恩很感謝中鋼公司及聯鋼營造全力配合。張國恩期待師大美術館具有「大師匯集、學術定位、國際知名、臺灣地標」四大特色,希望未來不僅邀請國際知名藝術家來展覽,強調美術研究及教育的學術定位,也期待與國外的哈佛、劍橋或牛津等大學美術館合作,更希望成為臺灣的知名建築地標、藝術地標。

構想師大美術館的張國恩,很感謝付出最多心血的總務長許和捷,他透露,剛開始設計時十分保守,後來在他要求下才變得更前衛,但也因用的建材是鈦鋼板,每面牆都用不同的三角形來呈現,幾乎都無法重複使用,所以設計及興建時十分困難。建築師陳聖中也說,美術館外牆共有100多個不同的三角形,「甚至連樑柱都是歪斜的」,但在大家的努力下才能落成。

全國校友總會名譽理事長王金平表示,師大真正最多的大師,幾乎都在美術系上,不論國畫或西畫,都執掌臺灣美術界牛耳,他很樂見這棟美術館落成,彰顯師大在美術領域的地位,以及未來傳承的重要性,期望能連結世界各國美術館與互動,提升臺灣藝術的水準,意義重大。

許和捷強調,這座美術館不僅成為國際性地標,相信也能夠提高師大在世界大學的地位,對臺灣的大學及藝術界,更是重要里程碑。師大美術館位於交通便利的臺北市內,建築特色外觀風格別具,內部空間視覺通透,將會是一個多元能量、多樣資源、多種創意的匯聚所,文化人在這裡可以進行跨域創作的想像與激盪,讓美術館不再只是美術館。而是能夠成為師大和城市藝文的發電機,讓精彩展演不斷地串連,成為創造知識、創新價值的場域。

即將接任新校長的吳正己表示,師大美術館外觀很有創意,凸顯師大人應該與眾不同,會有很傑出的表現。他也說,國外知名大學幾乎都有美術館或博物館,師大在張校長帶領下,終於也有自己的美術館,使最好的藝術品能獲得最好的典藏。

總務長許和捷透露,目前校內收藏近3000幅大師的畫作,但校內僅有一個畫廊可供展出,「大多無法展出」,未來美術館1年將有4個展期,學期間將展出大師畫作及國內藝術家的展覽,而寒暑假將邀請國外大學來師大展出。美術館預訂在年底啟用,而開幕展目前則是展出收藏的大師畫作。

圖

師大美術館簡介

巷弄中的驚鴻一瞥
不只是建築,是隱身在臺北巷弄中的藝術精品!
因為是藝術品所以內心充滿熱情,
確像壯碩的「沈思者」隱身在冷漠都市叢林中寂靜的思考⋯⋯!

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由張國恩校長全力支持並參與設計過程,許和捷總務長與陳聖中建築師共同合作執行。師大美術系是臺灣美術的發源地,歷年校友留給學校的畫作已有數千幅,這些作品需要一個完善的展示空間,因此校方經校務發展委員會及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議等程序通過,決定興建美術館。於民國100年開始啟動興建設計,於民國104年動土、107年落成。美術館期望能營造師大新的人文藝術環境,活化校園週邊與開放式的社區連結,既有校園活動及社區生活沿街成開放式的廣場,可結合街道家具、公共藝術、藝術展演讓居民生活融入藝術,創造優質環境。

21世紀人類邁入一個不確定性、流動性、多元性的變動時代,是當代知識經濟、數位環境與資訊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臺師大成立於1946年迄今已超過半世紀,近年積極創新翻轉,此建築雕塑般不規則的外型是呼應當代多變的美學時代,空間規劃猶如音符流竄般的動線,以灰色為主的內外材質、整體空間設計到配件構思都從藝術美學的視角,低調展現出臺北市巷弄的驚鴻一瞥。

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三角造形的原始出發點,是與臺師大行政大樓正門上明顯的三角門牆與隱藏其中的多個三角元素相呼應;不採對稱三角形是表達21世紀的師大人有「傳承先賢,翻轉創新」的企圖心;表面綿延相接的長方形取自師大古蹟紅磚牆面;192.8片三角形是回應行政大樓建於西元1928年,整個古蹟建築群在1920年前後完成;而灰色主色調選擇自古蹟的洗石子色彩。

建築特色:
1. 以完全不同的三角塊面呼應多變的時代。
2. 以玻璃、仿石紋、綠化、金屬板等多種素材回應多元跨界的體系。
3. 以智慧綠建築與環境對話。
4. 典藏逾2,800多件作品鑑價逾億。
5. 完全由臺灣在地建築、營造、藝術與設計人才跨界合作。

建築由聯鋼營造全力協助,外牆由400多條直線(三角面轉折直料)組成約192個三角形施工面,再結合192個面產生150多個點,每條線長度不同,組成角度也不同。外牆帷幕系統設計主構造直線由折板梁組合而成,因此共需400多支折板梁,每支長度彎折角度皆不同。加工前需從施工圖拆解至精細的3D加工圖才能準確製造,在此經費與期程,整體建造技術與製程挑戰極大。

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大美術館的VI識別設計係由本校設計學系系主任劉建成教授執行設計,並特別邀請本校美術系名譽教授也是國家文藝獎得主鄭善禧為美術館題字,在操作概念上即標示著世代的融合,傳統與現代兼蓄的意義。

在標誌設計上以美術館獨特的建築形體作出發,一方面以不對稱的三角形幾何圖案來展現美術館在觀念、思想上的創新與突破;另一方面採以虛實相映的巧妙設計佈局,讓2D平面圖案形塑出3D式結構形體,其所構成的表現空間也反映出美術館在訊息整合與傳播的開放性,同時也暗喻著美術館在空間運用上的靈活性。

在標準字上鄭教授以兼有楷、隸體勢的漆書體來書寫,在厚重間隱涵著儒雅,在雄渾裡流溢著豁達,以氣勢蒼勁的書法字體勾勒出東方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輝煌歷史,同時蘊涵著動態的韻律性,象徵著美術館在傳承、創新臺灣在地文化上,同時穿越國界、跨越語文,與全球共通與接軌,開展更多的交流。代表色彩則延續書法墨色為基底,輔以深咖啡色帶出美術館的恢弘氣度、沈穩風範與師大綿延積累的人文素養。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