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及致理科技大學3校共同合作,「三校減塑課程暨『我行,我不塑』競賽成果展」於1月6日上午成功落幕。
此計畫主要關注危害環境的塑膠垃圾問題,透過探索與實踐達成「減」少「塑」膠的願景。由教育部106年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補助,目前臺師大、臺大、致理科大三校共同合作,結合課程宣導,鼓勵學生結合在地生活,發想減塑行動。
在減塑行動的分享與交流時間,三校學生皆展現對生活周遭的觀察,分析塑膠使用與環保行動現況,運用創意發想各式各樣的減塑實踐方式,並將所見所想化為真實。
臺師大學生拍攝「減塑生活體驗」,對比使用與不使用環保用具的垃圾量,以及製作「環保杯折扣地圖」與「環保杯認證」等等,期望傳遞「使用環保不困難」的理念。臺大學生透過淨灘經驗,挖掘社會大量使用塑膠所帶來的後果,並以淨灘為題進行探討與辯論。致理科大學生以校內學生與教職員為對象,推廣減塑生活;對校外則與商家合作,配合集點卡或可分解塑膠袋的使用,從實踐開始,了解減塑推廣的可能性。
隨後進入「我行,我不塑」競賽成果發表,除了3校學生之外,也有來自嶺東科技大學與修平科技大學學生的熱烈參與。競賽初衷在於期望學生藉由參與競賽,反思自身生活方式對地球造成的影響。
影片組以環保杯使用的訪問與深入調查、吸管歷史介紹等傳達環保行動的可行性。漫畫組「欲塑則不達」以魚的塑膠外衣講述一則精巧的寓言故事,「喝酒助興也不忘減塑」則融入詼諧的生活經驗。心得組的參賽作品多以減塑生活與淨灘體驗為主軸,透過文字書寫,梳理減塑與生活的連結。最後,LOGO組則以「塑胃食代」為首,述說人類用過的塑膠流向海洋,從飲食並再次回歸人體,呼籲減塑之必要。
臺大農藝系副教授張孟基表示,今日的成果發表作為減塑行動的出發點,是「點燃減塑的一把火」。計劃帶領人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魏秀珍則指出,計畫能夠順利進行,有賴於團隊合作,以及社區的參與和支持。於大安區古莊里成立的「減塑實踐中心」作為長期推廣中心,後續將成立種子團隊,推廣減塑策略至國高中學生,期望從培育的角度,邁向永續減塑的消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