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事務中心江敍慈報導】2017全國藝術才能班 「議‧藝‧意」課程與教學論壇於12月9號正式登場,本次論壇由師大音樂系教授吳舜文老師擔任計畫主持人,另美術系陳瓊花教授也擔綱開場的專題演講:「藝術教育4.0-藝術才能班教與學的當代視野。」可謂國內藝術教育盛會。
該論壇已經邁入第三屆,主要來自國教署計畫,補助全國學校的藝術才能班,並呼應專業藝術教育的需求,透過該計畫,讓從事藝術專業教育的教師、甚至社會人士等集結起來,一起集思廣益,分享並交流經驗。
該計畫主持人吳舜文老師,為師大特殊教育哲學博士,更曾獲教育部2016年教育實習績優獎-教育實習指導教師典範獎,她培育的師資生多為中等教育音樂教師,培育英才無數。
吳老師坦言,目前國內缺額偏低,但在音樂專班的缺額會較為齊備,因此她指導的重點多著重於「怎麼樣在中小學裡從事音樂班的教學」,讓學生除了一般音樂課的知能以外,也針對專門培育有基本能力的訓練,或是更專精的音樂班主副修課程、或者是合奏或合唱等較具專業屬性的課程,也會要求有所涉獵。
在音樂班內,針對不同樂器的專長,也會有不同的主副修課程,如何協調專長課程,通常也是音樂班導師最常面臨的課題。吳老師說,擔任師培工作,同時主持這個計畫,也讓她試著開導學生、讓學生生涯朝更多元、更彈性的方向發展。
「能進到師大的學生,其實都具有一定的能力。」吳老師說,其實唸音樂系、未來又想要走師資培育的學生,學習音樂的時間與投資已經相當長久,也都通過相關資格考試。可惜國內專業藝術的教師缺額非常少,所以吳老師近年來也改變策略,輔導學生不再只是追求擔任音樂才能班的導師,也可以朝樂器專長的兼任老師、或者是社團發展,總之,先在中小學尋找到立足點,再慢慢往體制內的編制努力。
談到近年來藝術教育常被認為治標不治本、甚至是虛應故事的現象,吳老師卻有稍微不同的見解。她表示,國內藝術教育的推動這幾年來進步很多,上述現象只存在在部分私立學校中,但是大部分的公立學校,藝術課程目前都已經有一定的進度。
吳老師說,目前需要加強的是「表演藝術」領域,因為是近10年才加入的學科,師資量不足,都是由音樂課或美術課教師兼任,也衍生了師資不專業的疑慮。
但這是一般班的現象,在藝術才能班,會另外再排6到10節的藝術專門課程,或是從綜合課程等較具彈性的課中來上課,所以屬性又和普通班的藝術課程不太一樣,但不管是哪一種,「教學正常化」以及「平衡」都是現今藝術教育者需要注意的部分。而目前可以感覺到國內確實針對上述2方針在努力,因此對未來藝術才能班的走向,她其實是保持樂觀的。
這次論壇中最亮眼的部分就是「跨域」的實務教學工作坊,別出心裁的做法,引起參與教師的熱烈迴響。對此,吳老師表示,跨領域有很多不同程度的界定,可從「運用」角度著手,如音樂課運用美術課的元素等等,或是將別科的教學模式移植到本科的教學。但若要做到真正的跨域,則必須透過教師之間的合作,一同開發課程,但這就牽涉到師資、配課時數等種種問題,需要更專業的設計與調整。
就內容而言,跨域應該設定為一個亮點、或是一個專案,並以「提升學生在生活經驗的感知」為前提去推行,在這次計畫中,藉由專業藝術教育師資,提出教學主題,利用約60分鐘的時間,讓3個領域的老師分別提出20分鐘的教學,但是選用同一個主題把這3次教學貫穿,呈現煥然一新的風貌。
吳老師以西班牙舞曲「波麗露」為例,既有音樂家為它重新譜曲,也有舞蹈家為它編舞,像這種已跨域的藝術作品,邀請美術老師為「波麗露」設計課程也會比較容易。透過同一個主軸,讓3個領域的老師合作,也擴充了學生的想像力,這次實作,老師們的反應也都相當熱烈,成果的展現也相當有趣。
在本次論談過後,吳老師仍強調,跨域課程須審慎規劃,邀請真正的專家一同設計。她建議可先以夏令營、或是社團的方式進行,比較具有彈性,並時時檢驗學生成果,評估該次的跨域方案是否可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