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的人多了路就出現了…慈善事業沈芯菱當簡單事做
如何從感動到行動?來自雲林的28歲女孩沈芯菱克服重重挑戰,成立「臺灣6.0希望工程」慈善事業及「陽光世代英語免費教學園地」、「美麗新視界─弱勢免費配眼鏡」、「臺灣媳婦學習網」、「柬埔寨失學兒童宣言」等公益平臺;她謙虛表示自己只會做很簡單的事,只是「做久了」,簡單的事情也會變得不簡單。
母親身教品格用錢難買
12月19日晚間由國立臺灣大學系統、中國時報聯合主辦的「成功之母講座」,第12場邀請到臺灣6.0希望工程創辦人、臺大博士生沈芯菱,分享「請與我一起改變世界--沈芯菱的公益之路」專題;溼冷天氣裡有聽眾遠自雲林、彰化、高雄而來,把臺師大禮堂擠得水洩不通。
臺風穩健的沈芯菱一開始就說,她要分享一個逆轉勝的故事。故事起源是一個5歲小女孩,每天清晨4、5點被叫醒去菜市場幫忙吆喝叫賣,睡覺就在小貨車上。「沒錯,小女孩就是我,當時最喜歡下雨,不用擺攤;但又討厭下雨,因為又要吃白饅頭、配開水!」
母親學歷不高,對沈芯菱影響卻很深。「世界上有一種人是自己選擇失敗,當時我父母的成衣廠被上游廠商倒債,但他們沒有捲款潛逃,而是承擔起不屬於自己的債務,為了給員工薪水」;父母教她錢買不到的東西:品格,全家人過得雖苦但緊緊相依。
11歲一件事改變沈芯菱,讓她知道雖然不能贏在起跑點,但能贏在轉捩點。當時阿嬤家文旦滯銷,剛學電腦的她用網路賣掉3萬顆文旦,這也讓她愛上電腦。
「我沒有資源,我只會簡單的事,拍照、寫信、寄信,誰不會?但我寫了2千封信,於是我達到目標了。」沈芯菱說,她學到行動的重要性;世界上本來就沒有路,走的人變多了,路就出現了。
痛就對了表示你在進步
愛電腦的她幫家人做了賣衣服的網站,家境逐漸變好;小學六年級又為了幫助沒錢買書的學子,做了「安安免費教學網站」。一路上很多大人跟她說:「你才幾歲」、「不可能」、「等妳長大再說」、「有錢再說」,但她只有一個祕訣:「做久了」,累積失敗經驗,就知道下次如何出發。
沈芯菱當然不是一路順遂。14歲那年她想成立免費家教班,老師找到了,場地有了,去菜市場發傳單卻被以為是詐騙集團,讓她非常沮喪。母親卻講了生產的經驗「另類」鼓勵她,由於胎兒快要4千公克,胎位又不太正,一位護理師在媽媽耳邊說:「痛就對了,這表示你快要完成了。」沈芯菱反問觀眾:「你上次痛是甚麼時候?你痛的時候就表示你在進步!」
成功新解能幫助多少人
做公益之餘,15歲起沈芯菱也拿相機,拍攝勞動階級的汗水和美麗。彰化王功的挖蚵阿嬤、屏東山地門百歲人瑞、賣菜兼賣「臺灣LV包」的攤販阿伯、沒錢買玩具而把夕陽送給女兒當生日禮物的媽媽、邊說「我在蓋學校啊」而笑得好燦爛的工人,都讓她心靈收穫滿滿。
沈芯菱感性地說,十幾年前自己也是從一臺相機、一枝筆、一臺電腦出發,從一顆柚子、一件衣服開始賣,從一個孩子開始幫,「如果不是過去十幾年的奮鬥,我不會有現在,有能力選擇自己的未來!」
她認為成功不一定是打敗多少人,而是能幫助多少人,用自己的專業讓遇到你的人更好、更幸福。「這個社會可能讓你沮喪、疲憊,但是請相信:你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答案!」她說。
11歲助銷文旦13歲架教學網沈芯菱拚行善17年自付800萬
28歲的沈芯菱,豐富的人生體驗可能是許多人一輩子都沒有過的!她11歲就投身公益,半工半讀,17年來獨力支出800多萬元辦理多項慈善活動,名字被寫進臺灣高中、國中小學13本教科書,更獲「總統創新獎」、兩度蟬聯「總統教育獎」、十大傑出青年等獎項,也獲選為「臺灣十大慈善家」、「臺灣百年代表人物」等殊榮。
沈芯菱出身雲林縣貧苦家庭,小時候每天隨著父母市場擺攤勞累到深夜,只能趴跪地上念二手書。小學五年級那一年,沈芯菱在學校接觸到電腦,開啟了契機。當時她看見阿公阿嬤煩惱文旦長年滯銷,於是她寫了兩千封電子郵件,寄給各個公司行號,真的把3萬多斤文旦賣光光;12歲那年她又成立臺灣第一個農產品產銷網站,15年下來該網站幫老農助銷160萬斤文旦。
13歲那年,有感於臺灣城鄉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沈芯菱成立一個集合國中小各科目多元領域的安安免費教學網站(www.ananedu.com),讓資源欠缺的學生能有教育管道。
沈芯菱還為「一元柳丁」正義發聲,力行關懷新移民、原住民部落等地,行腳全臺村莊20萬多公里、紀實「草根臺灣臉譜」,深訪山之巔、海之濱偏鄉數百場校園講座,獨力支出800萬元做公益,靠的就是演講費、寫書版稅及獎學金,未接受捐款贊助。
走過困頓年月,沈芯菱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do,一種是donot。我非常平凡,只是堅持做對的事。」質樸的初心,持續下去,卻成為一股改變臺灣、甚至改變世界的力量。
凡間天使經驗談同理心+智慧慈悲公益路走更遠
臺灣6.0希望工程創辦人沈芯菱被《時代雜誌》(Timeforstudents)稱為「天堂掉落凡間的天使」,出生在貧困、流動攤販家庭的沈芯菱怎麼辦到?沈芯菱說,先要培養「同理心」,試著站在被服務對象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自己位子去想,這樣的公益服務才適切,能真正達到目標。
沈芯菱透露,她與團隊開會時,會將一張空椅子擺放在最醒目地方,對著椅子說:「請問您的看法是什麼?」,她還開玩笑地說,這不是恐怖故事,而是公益服務往往最重要的人(被服務者)不在場,這個提問的目的是提醒自己,試著坐上這個位子思考,這些設想、舉動有沒有真正幫助到弱勢者。
沈芯菱昨於「成功之母系列講座」的後半場,與遠山呼喚團隊創辦人林子鈞對談;林子鈞分享,尼泊爾災區現場不只缺食物、保暖衣物,很多災民是搭帳棚、睡在泥土上,家裡甚至連個家具也沒有,協助者的角色必須將「同情心」轉換成「同理心」,同理心是平等、相同高度,過程是「我可以幫助你、你也可以教導我很多事情。」
沈芯菱進一步分享,同理心必須「智慧」與「慈悲」兼具,沒有智慧的慈悲叫濫情,沒有慈悲的智慧將會帶來災難,兩者必須找到平衡點,公益之路才能走得更久、更遠。
這場「成功之母系列講座」吸引很多大學生在臺下聆聽;沈芯菱建議臺下同學,要找尋自己的公益價值,必須有3大條件,首先,做公益是快樂、充滿熱情,其次,有能力做更好、更專業,最重要的是能替社會帶來價值。
公益之路漫長,沈芯菱表示,不能太過在意別人的眼光,只有不斷地超越自己,做出更多貢獻。最後,沈芯菱鼓勵同學「不要害怕失敗」,要樂觀面對。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