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事中心胡世澤綜合報導】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主任、在師大任教11年的詩人余光中,走過顛沛流離、詩文爛漫的一生,12月14日上午十時零四分因急性腦中風導致肺浸潤、心衰竭,病逝於高醫,享壽九十,妻子范我存與四個女兒都陪在身旁。文學燦星隕落,載著鄉愁遠行。
余光中先生於1957年起由師大文學院院長、文學家梁實秋先生引薦,於師大兼課教授大一英文,於1959年獲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後,旋即回到師大擔任英語系講師,1966年升任英語中心副教授、1971年升任教授,1980年至1981年擔任客座英語系教授,並兼任英語系主任與研究所所長,並於師大成立「噴泉詩刊」,擔任指導教授,亦曾創刊並主編The Concentric Quarterly,更於週末為英語系學生舉辦西洋古典音樂欣賞,於師大1960年代至1980年代英語文學教育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文學大師梁實秋於1949年起擔任師大英語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17年間,兼顧教學與行政工作,同時持續翻譯與文學創作,如散文《雅舍小品》與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他曾和余光中先生是熟識老同事,因此近幾年來,余光中先生因師大為舉辦梁實秋先生活動之緣故,多次返回師大。
2011年10月,師大修復文學大師梁實秋在臺灣唯一完整保留的故居,回復昔日風采,由於梁實秋於1949年起擔任師大英語系專任教授,歷任系主任、文學院院長,任教17年間和余光中先生是熟識老同事,因此余光中先生、校長張國恩、和梁實秋先生的小女兒梁文薔女士一起為梁實秋故居揭牌。
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先生逝世。余光中先生與九歌出版社創辦人蔡文甫先生發起,設立臺灣第一個以文學家為名的文學獎,1988年起第1屆由中華日報與行政院建設委員會共同設置「梁實秋文學獎」,2008年至2012年再由九歌文教基金會承辦。由於梁先生和臺師大的淵源關係,2013年第26屆起,臺師大接下這個重任。第26屆頒獎典禮中,詩人余光中、作家張曉風、廖輝英等文學大家皆出席盛會,眾多文學愛好者齊聚,現場座無虛席。
對於師大接辦梁實秋文學獎,余光中表示恭賀,更期望文壇新生因文學獎持續發光發熱。余光中先生2015年、2016年也受邀出席第27、28屆頒獎典禮,而文學獎今年邁入第30屆,以持續鼓勵散文創作、發掘翻譯人才。
為感念余光中教授對教育和文學的貢獻,師大圖書館協同國文系、全球華文寫作中心及九歌出版社,2015年12日17日起在總圖書館一樓大廳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文學大師余光中特展」。除展示余教授的詩作手稿、放映相關影像,現場亦提供紙筆,讓每位參展民眾可當「一日詩人」,將自己寫好的詩懸掛在展場一角
即使年事已高,坐在臺下的余教授始終精神抖擻,並由妻子范我存陪同。他當時說,自己曾在師大教書11年,直到現在都還記得當年辦公室的位置;有一次在美國搭車,甚至還將「回和平東路一段」脫口而出。「那段『以校為家』的日子,至今仍令我懷念。」余教授感性表示,並一如既往地挺直了腰桿。
「回到師大不能說是『賓至如歸』,因為今天我更像主人。歡迎大家來作客!」已年近九十的作家余光中,當時出現在師大文薈廳參加特展開幕式暨新書簽名會。現場擠滿書迷,欲一睹大師風采。他當時還說,「今天回來,就像穿越電影場景般回到過去。同事不在,建築也都更新了,卻仍有種溫馨的感覺。」現年87歲的余光中,緩慢卻清晰地說著,彷彿師大也是他鄉愁的一部分。。
他的最後身影…
余光中身體一向健朗,直到去年七月,先是范我存腸道不明原因大量出血,進加護病房;隔天余光中在大樓門口附近跌一跤,顱內出血,也進了加護病房。後來慢慢好轉回家療養,但健康大不如前,家人小心照護。
詩人上月底在家出現嗜睡、說話不清楚,至高醫急診,院方建議住院治療、復健,原本狀況還算穩定,上周還能在攙扶下慢慢走路;不料12月8日併發心肺衰竭轉入加護病房,病情急轉直下。高醫副院長黃尚志表示,余老年紀大,易發生嗆咳,住院期間陸續併發心衰竭及肺炎,家屬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12月13日晚間要求轉至普通病房陪伴,昨天撒手人寰。
余光中串起兩岸記憶 一生創作不輟
余光中高中便提筆寫詩,兼擅新詩、散文、評論與翻譯,創作70年來寫了上千首詩,著作逾70本。詩風與文風的多變、多產與多樣,盱衡同輩晚輩。同為詩壇大家的鄭愁予昨受訪時指出,論全方位的文學表現、以及高潔之人格表現,余光中是「詩壇第一人」,在華文現代詩壇「沒人可超越他」。
余光中堪稱作品最常被選錄教科書、升學考最常入題的當代作家。台灣的國、高中國文課本至少八個版本收錄他的詩文,大學學測、指考國文科曾入題十次。
余光中的影響力不只限於台灣。他曾經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11年。「民歌之母」、音樂人陶曉清表示,余光中在香港教書期間,把台灣崛起的民歌運動介紹到香港,進而催生了「香港民歌協會」。
余光中年輕時候歷經戰亂、漂泊來台,他的早年作品因此洋溢鄉愁與中國文化情懷。九歌總編輯陳素芳表示,此一特色讓他跨越兩岸鴻溝,贏得廣大對岸讀者的喜愛。
左手詩左手文 寫到生命最後一刻
教育家梁實秋曾評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余光中曾在作品中自剖,「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分證。詩,是一切藝術的入場券。」從容駕馭散文和詩的能力,讓他在文學世界通行無阻。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這是詩人余光中最膾炙人口的詩作「鄉愁四韻」,也象徵他用如歌的新詩,串起兩岸三地共同的文化記憶。
余光中除了膾炙人口的「鄉愁」與「鄉愁四韻」,前者被收錄在華人世界教科書,後者被譜成民歌傳唱之外,他創作近17年,一生寫作不輟,今年他還出了兩本新書,預計九十大壽還要再出一本評論集,可說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與余相交逾四十年的九歌總編輯陳素芳表示,余光中這兩年身體大不如前,但仍持續創作,光今年便出兩本書「英美現代詩選」與「守夜人」。這兩本書雖是舊作,但余光中不只重出,還大量增加新作或改動年輕時的詩作,顯示他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
余光中當兵時就翻譯梵谷傳,在報紙連載,由於梵谷傳很厚,也是譯此書的第一人,引起熱烈回響,有趣的是,他每譯一章節就寄回給妻子范我存謄繕,紙的正面寫譯文,反面寫的是情書;這些年來常有人打電話去中文系找他,其實他是外文系教授。
「英美現代詩選」是余光中依據一九七六年的版本,重新編選,部分詩作重譯,並新譯多首詩作,調整順序。「守夜人」則是從余光中十三本詩集,以及尚未集結成冊的詩作中精選而成,每十二年便改版一次。
陳素芳透露,余光中今年給了九歌一本評論集「從杜甫到達利」的文稿,原本預計慶祝余光中九十大壽時出版。該書收錄余光中的各種評論,從詩評到畫評,現成了遺作。
師大建置「右手寫詩 左手寫散文 : 文學大師余光中特展」網站:http://archives.lib.ntnu.edu.tw/exhibitions/YuKwangchung/index.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