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事務中心江敍慈報導】由教育部委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務處承辦的「106年大專院校暨高級中等學校教授品德教育精進研習工作坊」於12月7日在師大展開,廣邀全國大專與高中職教師,一同重新思辨品德教育的核心意涵。
教育部學務特教司廖雙慶科長表示,品德教育層面很廣,教育部也希望不再以上課教導品德素養,而是開始思考、透過多方面媒介將品德教育傳達給學生,其實臺灣在環境保護、性別平等、新住民的尊重與接納等方面的公民素養都非常優秀,感謝教師們在品德教育上潛移默化的努力。
學務長張少熙致辭表示,品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實踐,透過研討會,可交流許多具體作法與案例,讓大家更清楚如何實踐。他笑說,過去傳達理念的方式是「行銷無訣竅、量大定江山」,但現在要提高質量,透過案例反思,得到深化與精進的效果。
第1場專題演講由公領系李琪明教授打頭陣,以品德素養的情意層面切入,強調品德教育需重新定位,「在既有基礎上精進,但不要只是推動、更是要反思,很多經驗若無法推動與傳承,將會白白流失,非常可惜。」
李琪明以台灣年度代表字為例,帶出近年台灣氛圍與亂象,也讓大家重新重視品德教育的重要。「其實這現象全球皆然,在假新聞、虛擬訊息的潮流下,人與人之間強調多元,反而失去了真正得以對話、判斷的能力。」「我們的社會只能生活在『各自表述』的前提下嗎?」她說,如何找出善惡之間的界線,是最重要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去影響其他的人!」李琪明強調這是一個有關連有影響的時代,品德素養更是一生的功課,是一種思維、情感與行動,更是一個教育理想與文化陶冶。
她並以虛擬故事發展道德情意活動示範,現場請8 位聽眾上台,透過問題檢視自己的感受、請示範者模擬自己進入角色,體會角色當中的心情。最後衍伸到關注、判斷與行動。「即使在結束討論後,願意許下積極行動的承諾嗎?」示範者們也多有正面回應,舉例自己也會帶學生體驗、或直接捐助等等。
談到如何從教育層面發展品德素養,李琪明說,品德教育的意義近來流失不少,缺乏確實深耕,不該再是意識形態化甚至強制規範,必須轉型,有更民主、更科學、更專業的的品德教育,透過深度內涵、創意策略的推動,才能創造久遠且永續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