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3708人
圖 新聞投稿
2017-12-06
音樂系金希文教授榮獲國家文藝獎
圖
臺灣藝文界創作獎項的最高榮譽「國家文藝獎」,5日公布第20屆得獎名單,作曲家金希文獲獎。

臺灣藝文界創作獎項的最高榮譽「國家文藝獎」12月5日公布第20屆得獎名單,音樂類得主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知名作曲家金希文。他對獲獎表示驚訝、也高興,對促進臺灣音樂內涵倍感責任,同時表示有意推廣青少年音樂教育。

金希文表示,下課後發現手機裡接到大堆簡訊,還沒來得及會意過來,對得獎表示驚訝、也高興,他說:「得獎表示有更多責任,要去面對這個時代的臺灣文化、臺灣音樂有沒有成長、是否有足夠的深刻內容。」

獲國藝獎倍感責任金希文盼推音樂教育

話鋒轉到對青少年音樂推廣教育的責任,金希文說,現在年輕人多半接觸商業音樂,許多人沒機會認識古典精緻音樂,「希望有機會帶交響樂團到各地文化中心,帶高中生課外教學去聽,選合適他們、和他們有關連的音樂,一面做講解,相信對他們的人文素養會很有幫助。」

「現在大家強調一技之長,其實有豐富的人生也很重要。」金希文表示,文學和音樂有助人文素養養成,這個青少年音樂教育推廣計畫需要大筆資金,需政府或企業大力支持。

國藝會今天公布的得獎理由指出,作曲家暨指揮家金希文,不僅活躍於國內樂界,也在國際藝壇佔有一席之地,創作獨具風格,作品種類眾多、質量均佳,著重於探索如何在作品中融入臺灣元素與意象,其音樂內容的邏輯敘述、作曲構思的嚴謹度,足徵為臺灣代表性的音樂創作者。

國藝會也公布得獎者簡介如下

金希文:民族元素加入管弦樂的指揮家

作曲家暨指揮家金希文1957年出生於雲林斗六,他自中學起留學於日本、美國,返臺後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至今。金希文的作品在國際間享有盛名,是國際現代樂派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擅長於將人聲與管弦樂結合,並且大量使用打擊樂嘗試不同音響效果;此外他也積極實驗融合不同音樂元素,並探索如何在作品中融入臺灣元素與意象。他的作品展示了臺灣近30年來的樂曲發展,是臺灣極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除了作曲創作之外,金希文作為指揮家也有卓越的貢獻,迄今所指揮的音樂會與作品發表會逾300場。他所創作的作品被認為與亞洲作曲家不同,嘗試將民族傳統素材帶進西方管弦樂脈絡,以西方樂曲的典範創造出現代的音樂。他在1996年完成的《第三號交響曲,臺灣》是他在返臺定居後,敢於臺灣歷史發展的困境與文化壓抑所創造,全曲時而尖銳、嬉鬧,時而豪壯盛大,並間接引用臺灣歌謠,以音樂道出臺灣歷史的憂傷、苦難和光明。

未來國家文藝獎將改為兩年一屆

國家文藝獎自1974年起設立,自1997年轉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接手評選,舊制共有99位得獎者(包含特別貢獻獎),新制自1997年起設立七大領域(電影自2004年起設立、建築於2006年起設立),今年度也是睽違十年再度七個領域皆無從缺者,同時也正是宣告未來國家文藝獎將改為兩年一屆。

國家文藝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教授表示,今年國家文藝獎經80位以上提名及評審委員參與討論,最後勝出的得主有詩人李魁賢、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作曲家金希文、建築師黃聲遠、劇作家陳勝國、電影音樂創作者林強、編舞家姚淑芬獲得。

國藝會表示,得獎者的藝術成就卓越,其精神與專業學養,對國內藝文環境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與貢獻,可為國內藝壇典範,將於2018年3月底、4月初舉行頒獎典禮,分別贈予七位得獎者獎金100萬元及獎座。

資料來源:國藝會、中央社

得獎理由

金希文作品融入台灣當代元素與意象,形式與風格多樣且質量均佳。以人文精神關懷社會與時代,持續創作與展演彰顯藝術家之毅力與專注。積累多年作品發表,活躍於國際樂壇且深受肯定。

簡介

金希文,1957年出生雲林斗六,在日本接受中學教育後,前往美國Biola University就讀,再進入Eastman School of Music攻讀作曲、鋼琴、指揮,取得該校鋼琴與作曲博士之後回台任教,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並擔任音契管絃樂團音樂總監。

金希文活躍於國內外樂壇,經常在國內外重要城市與音樂廳發表作品,是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當中,具國際能見度與移動力的代表性作曲家,國家管絃樂團出國演出時,也常選用他的作品,作為推介給歐美音樂界的台灣代表作品,他的作品揭示了台灣近30年來樂曲創作的發展樣貌,堪稱當今台灣最優秀的作曲家之一。1995年曾獲中興文藝獎。

藝術成就與作品評述

金希文是台灣近40年來、極少數能寫作大型管絃樂曲的作曲家。由於管絃樂團的編制龐大,作曲家必須嫻熟各項樂器的性能,才能做出千變萬化的樂器組合,同時也需熟識不同時代的管絃樂曲傑作、並接觸樂團實地演奏,才能有所體會,逐步精通。

金希文擅長將人聲獨唱、合唱,與大型管弦樂結合成宏大的交響樂作品,他大量使用打擊樂器,營造出現代感十足的音響效果,更將多種元素融入曲作中,探討生命與宗教,表達人道關懷,也反映當代社會。

金希文的創作,每頁動輒花上幾十小時的構思,方能落筆寫下各樂器演奏內容細節。相對於他所花費的心力與時間,台灣給予作曲家的創作酬勞卻是不成比例,若沒有強烈的藝術使命感與表達生命情懷的慾望,台灣作曲家內在的創作火苗不易長燃,而即使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下,金希文仍持續創作,維持旺盛的國內外發表活動,錄音也由國際大廠NAXOS唱片發行,實屬台灣中生代作曲家最傑出者之一。

過去20年來,金希文是國內外音樂團體委創最多的台灣作曲家,他指揮的音樂會或有作品發表的音樂會超過300場,如紐約Avery Fisher Hall、Carnegie Concert Hall、Tokyo Opera City Concert Hall、Vancouver The Orpheum、San Diego Copley Symphony Hall、Boston, Jordon Hall、Seattle, Benaroya Hall、東京文化会館、北京音樂廳、上漢堡易北愛樂小廳、慕尼黑王宮、Saint Petersburg、Prague等。

德國知名音樂網站Pizzicato主筆Remy Franck在2015年撰寫的〈高度戲劇性之交響樂〉(Hoch dramatische Symphonik)文中,評論他的作品時寫道:「台灣作曲家金希文並不如同許多亞洲作曲家,致力將民族傳統素材帶進西方管弦樂的脈絡,而是朝著西方的典範寫出尖端現代的音樂。他捨棄『智識化』的作法而著重表達音樂的戲劇性內容。」

以1996年完成的《第三號交響曲,台灣》(2015年NAXOS唱片公司出版,指揮:呂紹嘉,國家交響樂團)為例,創作靈感源於金希文決定返台定居,閱讀到許多台灣史的書籍內容,有感於歷史上台灣在外國強權為了商業利益所引發的敵意與操控下,壓抑其文化與獨立性思考,造成人民長期以來的苦難,故而創作此曲。

《第三號交響曲,台灣》分成Plunder、Dark Night、Upsurge三個樂章,以靈活的自由調性、多線條對位、音響堆疊、不定性塊狀結構等當代音樂語彙,透過尖銳吵雜、滑稽嬉鬧、語帶譏諷、盛大勇壯等個性描繪,間或引用台灣的歌謠做為指涉,高張力、扣人心弦的戲劇性聲音意象,刻劃出台灣過往的苦痛遭遇、心內的憂傷失落、鼓舞奮起迎向光明,道盡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008年,金希文接受文建會與兩廳院委創的旗艦製作,創作出台灣唯一大型台語與英語並用歌劇《黑鬚馬偕》,精熟的音樂語法、精巧多變的配器法、強烈的情緒感染力、盛大的跨國製作,顯示金希文被國內外音樂界與藝術界肯定的地位。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