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238人
圖 新聞投稿
2017-12-05
校友總會理事長許勝雄榮獲潘文淵獎
圖
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右)今天獲頒「潘文淵獎」,由本屆評審召集人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左)頒獎。
圖
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左)今天獲頒「潘文淵獎」,夫人親自獻花。
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傑出校友、全國校友總會理事長許勝雄,11月30日獲頒有「科技界奧斯卡」之稱的潘文淵獎,他呼籲社會善待年輕世代,以鼓勵取代責備。「我年輕時也曾疑惑,因當時的標竿是王永慶和吳火獅,我的前途在哪裡?」他說,後來台灣成了電子業王國,他的金仁寶集團也躬逢其盛,「每個世代都在考驗年輕人,而年輕人也都會找到出路。」

為紀念國內半導體之父潘文淵而成立的「潘文淵基金會」,每年頒發「潘文淵獎」給國內科技業卓越人士,歷屆獲獎人士包括張忠謀、 鄭崇華、施崇棠、李秉傑等人。今年獎項頒給現任工總理事長、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主辦單位說,許勝雄帶領集團,從最初的金寶公司發展出龐大集團,帶領台灣開創經濟奇蹟,旗下仁寶電腦已成全球第二大筆電代工廠。

經濟復甦動能轉強 台灣挑戰仍多

許勝雄領獎時謙稱,「拿到獎很惶恐,因對台灣有貢獻、比我優秀的人太多了。」他說,感謝政府過去提供好的發展環境給資訊產業,也感謝集團同仁的努力,另外,近年參與電電公會及工總等運作,在這些公協會幹部的努力下,也盡力規劃對企業經營和國家發展有利的方向並提出建言。「最感謝我家的『領導』(指太太),她從不管我,也不問公司的事,只要求酒不能喝太多。」

談到國內經濟,許勝雄認為,景氣幾乎已出隧道口,不論是國內或歐美,近期GDP預測與年初相比,都已樂觀許多。另外,歐美央行正準備縮表,證明經濟復甦動能轉強。但他警告,台灣仍面臨許多挑戰,包括高齡及少子化、人口爆炸、AI及自動化將取代人工等等,都值得政府和民間反思。

年輕人很努力向上 籲各界多鼓勵

許勝雄指出,台灣的實力向來很強,可惜近幾年社會充滿互相批判及攻訐,無止盡內耗「政府應把經濟的餅做大,否則大家都在爭食餅屑,只會向下沉淪。」他也呼籲各界應多鼓勵年輕人,「一枝草一點露,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挑戰,別說年輕人不好,他們跟我們當年一樣,很努力向上。」

許勝雄擔任代表製造業的工總理事長,主持人追問年輕世代不愛從事製造業,多轉向服務業發展,該如何解決?

製造業跨領域整合 充滿新可能性

許勝雄笑說,「製造業很好啊!全球布局,在各國都有據點。服務業有時比較受限地域性。」他認為,面對未來的世界,製造業強調跨領域及跨界整合,例如醫療結合電子,推動遠距照護等,製造業已充滿全新可能性。

許勝雄舉例,金仁寶集團提供研發、生產、物流到售後的一條龍服務,「我們在巴西有工廠,連客戶批貨的通路都由我們布建,收錢也幫它收,客戶只要出一個品牌就好。這就是製造業走向服務化。年輕人只要願意,都有發揮空間。」

金仁寶集團董事長 許勝雄 文青成科技人

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應該是歷屆潘文淵獎項得主中,第一位「文人」;在科技產業界中,他應該也是少數大學是學中文的老闆。

這位「文人」科技老董,年少時應該是個文青,因為他曾經想要當一名記者。

許勝雄說,那是他還是初中年紀時的「志願」,當時他的想法很單純,認為自己喜歡寫文章,如果當了記者,就可以寫很多的事情,也可以透過寫文章反應很多的問題,而且還可以將自己的興趣、喜好,與工作結合。

不過,到了高中時,許勝雄改變主意,想要當和尚了。從記者到和尚,這轉變也太大了,然而,從許勝雄角度來看,對「文學」的興趣與喜好是一致的。

因為歷史上的高僧都非常有學問,也都很有文學素養,所以,他想如果當了和尚還是可以大量的接觸他所愛的文學,這是他想當和尚的第一個原因。

有第一個原因,自然就有第二個。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他厭惡社會的惡鬥,而且是「非常的厭惡」。如果,當了和尚後,許勝雄說,就可以離群索居、暮鼓晨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可以每天讀書、唸經、寫文章...。

想當和尚,他說,他是認真的,當時他還設想好要在寺廟旁種一畝田、一畝菜圃,自此自給自足,不想要再與塵世有任何聯結,「我那時真的很討厭社會上的對立、仇視,想要永遠的遠離。」

當然,文青與憤青階段的想望,許勝雄都不曾經歷過,從現在看過去,那不過是他人生中的一段成長過程。

其實,如果許勝雄有「學以致用」的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的他,現在應該還是個教學的夫子。但是,他為什麼沒當老師呢?

雖然,許勝雄常說他沒什麼特別的優點,就是有「自知之明」。而他的自知之名是,他沒有春風化雨的能耐,為免「誤人子弟」,在完成畢業所需的「教學」學分後,他就「自謀生路」創業去了。

許勝雄的創業過程是很長的一段故事,長話短說,就是當年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已故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等當年的三愛幫,找上許勝雄,金寶也就這麼誕生了。

金寶一開始是以生產計算機為主,而且銷往美國的業績非常的好。公司生意好,卻讓許勝雄開始思考起對「人類發展的利弊得失」的大題目。

那是1963、64年間,許勝雄與溫世仁在同一個辦公室裡,他倆就聊起了這個大題目,問題的根源是,美國人一般算數都很差,「100-23=?」這類台灣小學生都會的數學題,多數美國人都得要拿出計算機,才能算得出來。

所以,許勝雄心想,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是否對美國人在數字運用上幫了個倒忙呢?不過,這樣的疑惑,到1968年美國太空船登陸月球後,他立即頓悟:簡單的事,就讓工具、機器去做,人類應該去思考更重要的事!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