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1559人
圖 新聞投稿
2017-11-29
影音》 「寶島淨鄉團」創辦人林藝:找藉口 是我最不想做的事
圖
圖

身為七年級的後段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校友林藝身上卻同時具備兩種極端的特質;她有屬於年輕人敢衝敢闖的冒險精神,卻也有著屬於年長者特有的堅毅與謹慎。在訪談過程裡,她仔細地確認每個問題點的核心,具體扼要地回答,絕不讓回答超出範圍。「問題可以再具體一些嗎?」、「你希望從我這邊聽到什麼樣的回答?」這類的問答不斷地再重複,她說這是她從主持經驗中獲得的體悟,更是一種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爭執產生的方法。

忙碌,是我選擇的生活方式

滑過林藝的粉絲專頁,她的生活幾乎被滿滿的工作所占據。也許前幾天才剛去北部的某間國中進行演講,過幾天又要飛往大陸去主持一場活動。雖然生活看起來沒有什麼休閒娛樂,但在每篇訊息的字裡行間裡,卻能充分感受到她的快樂與活力。

二○一七年一月,她開始全職經營自己在五年前創辦的「寶島淨鄉團」。六月則回到母校師範大學,為即將畢業的學弟妹們進行了一場演講。沒多久,她的演講全文被瘋狂轉載在各大媒體平臺,許多人開始看見了林藝這個名字,並對她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感。有人說她是「夢想巨人」,她則自嘲是「職場魯蛇」,但不管是什麼樣的稱呼,其背後的原因都是因為她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太一樣,我選擇離開公司的保護傘,但有些人可能會選擇在一間公司裡待上一輩子。這些選擇沒有所謂的好或壞、對或錯,就是每個人對於人生價值的選擇。」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想看見自身的進步,達到從未達成的目標,就必須付出代價。林藝很清楚自己正處在「開始」的階段,就是得花很多的時間去累積。「以其他大企業的成功人士為例,很多人羨慕他們可以一個禮拜只上班兩三天,卻沒有想過他們之所以會有今日的成就,也是靠年輕時努力爭取機會,盡心付出所有才換來的。」她說,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就是「交換」,想要超越他人、與他人競爭、拿到未來想要拿到的東西,除了努力,別無其他的辦法。

至於如何達到休閒與工作的平衡,林藝坦承還在找尋專屬於自己的方式。「每個人的平衡都不一樣,我當然很喜歡休閒活動,但它無法帶給我成就感。」之所以選擇忙碌的生活,就是因為它能帶來自我認同與自我實現,而這正是她人生所追求的目標。

不只是探索,更要「努力」探索。

「成為有創意且有意義的人」是林藝為未來所刻畫出的模樣。但是何謂「有意義」?她說一切的標準都取決於她自己。「我去查過字面的定義,字典上的解釋是,讓某樣東西變得更好。」比方說,她想透過維護環境來實踐理念,將某些議題傳達給他人,那麼,把環境變得更好,就是她所追求「有意義」的生活樣貌。

這段話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林藝走了五年,仍是一路跌跌撞撞。她曾經為了賺錢,選擇迎合社會的主流價值。原本以為這樣穩定的生活會帶來安全感,沒想到卻讓她陷入一種惡性輪迴,而後的資遣更讓她產生迷惘,不斷地質疑自己為什麼不能好好上班?她的未來到底還能夠做什麼?

後來,在寶島淨鄉團的夥伴鼓勵下,她寫了一份長達二十二頁的自我分析報告,終於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上班是她逃避面對自己的方式,如果她想成為的樣子無法透過為人工作來得到,那就應該起身為自己創造。

師大演講之後,林藝收到了大量網友的私訊。除去一些無聊亂鬧的留言,剩下的人都在問她:「該怎麼探索」,以及「我也想探索,可是我連自己心中藏有怎樣的礦石都不知道。」等等的問題。

「探索可大可小,但如果不夠努力不夠堅持,還是很難找到自己心中埋藏的那一顆礦石。」她表示,重點不只是探索,而是「努力」探索,不努力永遠找不到,林藝希望每個來找她求助的網友都學著嘗試自我反思和獨立思考,不要把責任都丟給別人,因為要怎麼做,是每個人自己的責任。

除非我能證明自己,這個社會才會減少質疑

變成某部分人心中的生活典範,林藝開玩笑地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所以壓力還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人之所以能成為典範,並不是他特別的標新立異,只是他做到了很多人知道,卻不願意去做,或是做不到的事情。」面對自己的爆紅,林藝坦承自己第一個想到的是,如何將名氣、人氣和買氣結合,創造更多的收入與工作機會。

坦承自己有很強烈的金錢焦慮,因為這是她保持現在生活的最大籌碼。現代社會雖然鼓勵年輕人懷抱夢想,卻不一定有相應的環境和資源來支持年輕人追逐夢想,很多年輕的夢想在名為現實的巨獸打壓下宣告破碎,即使咬牙堅持下來的,也是在挫折中踽踽獨行。

「對於我現在在做的事情,我媽媽沒有表示意見,我爸爸則認為沒有前途。」爸爸希望她重執教鞭,認為教師的鐵飯碗可以為她帶來穩定的收入。面對完全不同的價值觀,林藝看得很開:「他的想法沒有什麼不對,可是我想捍衛自己的價值。」她說雖然不會因此不和父親談論工作的話題,但彼此溝通的詞彙和方式並不相同,很容易產生爭執。

於是,她的金錢焦慮除了來自物質生活之外,也有部分是想證明自己選擇的路並沒有錯。「除非我能證明這條路可以養活我自己,否則這個社會對我的質疑不會變少。」也因此,就算爆紅的名氣為她帶來的影響有好有壞,只要好的部分能讓林藝更貼近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那她就能接受所有不好的影響。

這是我的人生,我會好好給她一個交代

「你喜歡什麼?」「你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的你,適合被放在社會的哪個位子呢?」

這是林藝在探索自己時提出的三大問題,而她給自己的回答是,她喜歡面對人群、她是一個很活潑又有創意的人,這樣的自己,適合去做主持與演講相關的工作。

「天分只是個開始,專業才能幫助我成為想成為的人。」如何將天分磨練成專業,可以為他人創造價值,並在社會上有一席立足之地,林藝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事,更是她心中想要成為的演講者和主持人的模樣。

有了明確的目標,當她在實際操作中遇到困難時,總是會回歸一開始的初衷,思考自己是為了什麼事情在努力,以及這件事對她來說重不重要。「有問題就解決,我不希望給自己任何的藉口,不論我之後決定放棄或是堅持,那都是我自己的決定,沒有人能逼我去做,或是要求我做到什麼樣的程度。」

人生很難,成長很痛。林藝說有些事情可以靠時間的累積來達成,但有一些事情,是就算有時間和金錢,依然沒有辦法做到。「比如我想拓展主持人的人脈,或許花個五年、十年的時間,想辦法去認識更多人就能做到;但很多環境問題,它們不像科技產品一樣具備市場,它必須依靠創意和教育來切入,而這兩個並不能立即解決問題。」因為急迫性低,與人們生活的關聯度也不高,所以對大部分的人雖然都認同環境很重要,卻無法依靠倡導環境議題,為自身帶來可觀的收入和市場效應。林藝說,她已經接受了這樣的現實,會努力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不會特意去強求什麼。

要對環境議題付出到什麼程度,她說自己無法給予一個十分肯定的答案。「可是我無法接受我自己因為不努力而失敗。因為這是屬於林藝的人生,只有林藝能做出所有決定,並好好給『她』一個交代。」

【林藝】

畢業於師大生科系,「寶島淨鄉團」創辦人,同時也是演講家與主持人,個性活潑外向,喜歡接觸大自然,吃大自然裡的水果,但是不吃香蕉。擅長用奇怪的姿勢拍照,常常舉辦淨灘或是快閃活動,很累的時候會想要隨地躺下,敢徒手打小蟑螂,可以忍受很熱但不開冷氣。

林藝說歡迎找他演講或主持,想與他聯絡可以寄信到ovy0_01@hotmail.com

資料來源:張老師月刊【文/陳怡潔】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