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3820人
圖 新聞投稿
2017-11-29
影音》音樂系校友楊書涵 獲波蘭國際指揮大賽首獎
圖
音樂系校友楊書涵榮獲第10屆波蘭費特伯格(Fitelberg)國際指揮大賽首獎
圖
Photo by Wojciech Mateusiak
圖
Photo by Wojciech Mateusiak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校友、28歲臺灣青年指揮家楊書涵,11月25日於波蘭卡托維茲(Katowice)榮獲第十屆費特伯格(Fitelberg)國際指揮大賽「金指揮棒」首獎,這是首位臺灣人在該大賽獲獎,除了榮獲獎金2萬5,000歐元之外,也將會有客席指揮多場國際音樂會的邀約。好消息傳回師大,音樂系師生與有榮焉,他很感謝系上指導老師許瀞心教授,帶領他走入指揮之路。

楊書涵畢業於東海大學音樂學系,師大音樂系碩士班,現就讀於德國柏林漢斯·艾斯勒(Hanns Eisler)音樂學院,主修管弦樂指揮,師從Christian Ehwald及Hans-Dieter Baum。如今獲得指揮大獎,他說,現在心情非常激動,也很感恩,「謝謝父母親一路走來對我的支持,希望能夠走好指揮之路,透過指揮把我對音樂最深刻的感動,傳遞給每一位團員與聽眾。」

波蘭3大國際音樂大賽之一

為紀念波蘭指揮大師費特伯格 (Grzegorz Fitelberg, 1879 - 1953) 百年冥誕,由大師最後一位學生史特利亞 (Karol Stryja, 1915 - 1998) 在1979年創辦了第1屆費特伯格國際指揮大賽 (The First Grzegorz Fitelber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Conductors)。第1屆比賽大獲成功後,便列入世界國際音樂大賽協會 (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s, WFIMC),與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韋尼奧夫斯基國際小提琴大賽並列為波蘭3大國際音樂大賽。

該指揮大賽自1979年至2007年每4年舉辦一次共8屆,2007年後每5年舉辦,2012年為第9屆,今年2017年為第10屆。每一屆比賽皆吸引數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指揮報名參加,每屆邀請27至64名指揮前來參加比賽,今年共有50名指揮通過甄選受邀參加比賽。

楊書涵表示,這屆比賽在指定曲目方面較其他比賽不同,三輪比賽中每一輪皆由大會指定A、B兩組各四首共八首作品,報名時須於每一輪每一組各選兩首作品,上臺前30至50分鐘,才由兩組中各抽一首上臺指揮。也就是說,參加這屆比賽必須準備12首作品。若要演出全部作品,至少需要五場音樂會才能完成,這樣的曲目量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他說,每一輪比賽時間也與其他比賽有區別,就他參加過的比賽而言,除了決賽之外,每一輪比賽時間大約10至20分鐘,但這屆比賽在第一輪時,每位指揮就有30分鐘和樂團排練,50位受邀的指揮比完第一輪就耗時四天,這在眾多指揮比賽中是非常少見的。排練時間稍長,指揮就能有較完整表現,評審也可以做出更全面評量。

他還說,第二輪比賽時間為45分鐘,第三輪為50分鐘,隨著競爭越激烈及曲目更複雜,安排時間也就越長。因此指揮是否確實準備所有曲目,以及指揮各方面的能力與天份才情,都能一覽無遺,加上全程公開給現場觀眾,並透過網路直播所有賽程,參賽者的一舉一動全部攤在陽光下,毫無保留地被檢視。由此可見國際指揮大賽的專業、盛大、嚴謹,及困難之處。

他說,這次最後一輪曲目是巴爾托克《管絃樂協奏曲》以及齊瑪諾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這個比賽可以測試指揮整體所學,第1輪彩排時間是30分鐘,進到第2輪,就是可以跟團員彩排45分鐘,到了第3輪就是50分鐘,而且全程公開網路直播,非常公開公平。」

不緊張 與團員美好合作

楊書涵上台像著了魔,他不管指揮姿勢帥不帥,就是全心投入音樂裡,「我只要上了台就不會緊張。」楊書涵說,他只擔心對不對得起這些大作曲家,光想到這一點,「根本沒有時間緊張」。

楊書涵說,他覺得他能夠驅動團員的主要理由只有一個,「我覺得我很誠懇,我表達了只想跟團員分享我對這首曲子的感動,他們知道我不是去利用他們、只為了得獎,有這樣的共識,彼此就有很美好的音樂演出。」

起步晚 表現接連獲肯定

楊書涵從小學鋼琴與打擊樂,更是超級古典樂迷,「我家在台南,我常常坐夜車好幾小時,只為了聽一場好的音樂會。」楊書涵說,高中時到台北聽了艾森巴赫指揮費城交響樂團的演出,「全身起雞皮疙瘩」,之後就開始瘋狂聽現場演出,「一周總有兩三天都在全國到處聽音樂會,所以後來念師大研究所我超開心,因為就在國家音樂廳旁邊。」

起步晚,楊書涵卻比別人認真,今年7月受邀赴日參加太平洋音樂節指揮學院,自逾百名申請者中獲選成為3位正取學員之一。楊書涵也曾在兩年前獲選參加由指揮大師慕提(Riccardo Muti)創辦的第一屆義大利歌劇學院,從超過三百位指揮脫穎而出,成為4位正式指揮學生之一,協助大師製作威爾第歌劇《法斯塔夫》並接受大師親自指導,持續累積經驗

圖

楊書涵指揮經驗豐富,曾受教於呂紹嘉、許瀞心、鍾安妮、王雅蕙、德岡直樹、Peter Gülke、Yuri Simonov、Peter Eötvös、Jun Märkl、Jorma Panula、Peter Rundel、Gregory Vajda及Mark Gibson等指揮家。曾指揮之樂團包含巴雀室內樂團、東海大學音樂系交響樂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交響樂團、國立臺灣大學交響樂團、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Silesian Philharmonic、Orchestra Giovanile Luigi Cherubini、Pacific Music Festival Orchestra、Budapest Symphony Orchestra MÁV、Danubia Orchestra Óbuda、Pacific Music Festival Orchestra、Brandenburgisches Staatsorchester Frankfurt、Sächsische Bläserphilharmonie、Remix Ensemble、Pertimento Ensemble、Musicacosì Orchestra、UMZE Ensemble、Ensemble Linea。

近年他與國內外作曲家合作,已指揮演出超過80首當代作品,其中大多為世界首演。曾於2016年春秋樂集秋季音樂會、2014年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2014年「音樂臺灣」系列音樂會、2011年亞洲作曲家聯盟(ACL)大會及2011年國際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WOCMAT)中指揮當代作品演出。這次獲得首獎,將至少有5場客席指揮國際級音樂會的機會。

過去得過該獎項的包括第9屆首獎得主丹尼爾‧史密斯(Daniel Smith),他剛成為義大利卡洛.費立切劇院樂團(Teatro Carlo Felice)首席指揮。第8屆首獎得主Eugene Tzigane則曾擔任西北德愛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目前在北京發展的中國大陸女指揮家陳琳則是第八屆銀獎得主。

第一輪樂評:https://fitelbergcompetition.com/en/melomania/commentary/63

第二輪樂評:https://fitelbergcompetition.com/en/melomania/commentary/69

第三輪樂評:https://fitelbergcompetition.com/en/melomania/commentary/77

外媒報導比賽回顧:http://www.theartsdesk.com/node/80550/view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