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記者公領108潘俊傑採訪報導】106年度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11月11日於師大教育學院大樓202演講廳舉行,由教育部長潘文忠頒發象徵各教育團體學術研究貢獻的「木鐸獎」,給35名獲獎人,肯定所有教育學術團體及專業學人對臺灣教育的貢獻;並由張國恩校長頒發為各學會服務表現優異的服務獎,給34位得獎人。
此年會為臺灣教育學界的年度盛事,匯聚國內各教育學會菁英於一堂,中國教育學會理事長吳清基說:「木鐸獎的設立,為表揚臺灣教育人員的貢獻。」象徵教育學術界最高榮譽,也是政府對教育人員敬意的展現。
潘部長表示,感謝教育夥伴的長期耕耘,此次獎項各獲獎人實至名歸;他也強調學校教育創新的同時,校長領導相當重要,做好師生間溝通的橋樑,給予學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教育修法的過程顛簸,但潘部長堅信,教育法制化的完備,將大幅減少學生及家長面對教育體制的憂心。
校長張國恩說:「克服教育問題,首先要提升競爭力,讓師大成為一個品牌。」為此目標,精準行銷及大數據的分析是核心任務,且在教育主張精準到位的同時,實踐更為重要,期待台灣未來高等教育能夠走出一條最對的路,培養學生好的競爭力,貢獻社會、立足全球。
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教育系教授洪仁進於大會宣言中,申明國內教育專業學會的共同立場,包括高等教育教師的留才與攬才、培養中小學生國際視野與跨文化素養等,希望社會大眾理解教育學術者的專業信念,並期許透過教育學術專業建立臺灣教育新形象。 最後由中國教育學會理事長、臺灣教育大學總校長吳清基發表專題演講,講題是「工業4.0對高教人才培育政策的挑戰」。
聯合年會中頒發木鐸獎給35位優良教育人員,也頒發服務獎給34位得獎人,他們都是長年在教育研究、學校服務表現優異的教育人員,由教育部長潘文忠、臺灣師範大學校長張國恩頒獎表揚。
今年獲得木鐸獎的35位優良教育人員,有不少學校校長、教授、系主任入選,包括:國立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前任大陸委員會主委張京育、以及前任臺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他們都是長年在教育學術研究方面貢獻心力。服務獎的得獎人校長也不少,有臺北市立建國中學校長徐建國、高雄市立新莊高中校長陳良傑、新北市立林口高中校長高栢鈴、台北市忠孝國小校長康燕玉等人,另外,樂觀積極投身公職近30年的台中市教育局長彭富源、臺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學方慧琴,也同樣獲得服務獎殊榮。
18 | 17 | 16 | 15 | 14 | 13 | 12 | 11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序次 |
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 |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 中國測驗學會 |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 臺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 | 中華民國工業科技教育學會 | 中華民國空中教育學會 | 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 |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 |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 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 中華學生事務學會 | 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 | 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 | 高雄市教育學會 | 中國教育學會 | 學會名稱 |
李藹慈 | 蔡素貞 | 李奉儒 | 李信宏 | 張奕華 | 鄭惠美 | 林弘昌 | 張瑞雄 | 洪欽銘 | 程瑞福 | 黃月純 | 陳心怡 | 劉恬妏 | 王英洲 | 楊叔卿 | 徐西森 | 吳松林 | 單文經 | 得獎人 |
35 | 34 | 33 | 32 | 31 | 30 | 29 | 28 | 27 | 26 | 25 | 24 | 23 | 22 | 21 | 20 | 19 | 序次 | |
中華視覺障礙教育學會 | 中華創意教育學會 | 臺灣高等教育學會 | 臺灣服務學習學會 |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 | KDP國際教育榮譽學會臺灣分會 | 臺灣地方教育發展學會 | 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 | 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師學會 | 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 臺灣性教育學會 | 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 |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 | 臺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 |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 學會名稱 | |
杞昭安 | 張京育 | 楊泮池 | 劉杏元 | 方德隆 | 湯志民 | 汪履維 | 陳竑濬 | 梁耀南 | 楊熾康 | 李錦旭 | 毛萬儀 | 劉恆妏 | 周麗端 | 蘇錦麗 | 張嘉育 | 邱惜玄 | 得獎人 |
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服務獎得獎人名單
18 | 17 | 16 | 15 | 14 | 13 | 12 | 11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序次 |
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 |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 中國測驗學會 |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 臺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 | 中華民國工業科技教育學會 | 中華民國空中教育學會 | 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 |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 |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 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 中華學生事務學會 | 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 | 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 | 高雄市教育學會 | 中國教育學會 | 學會名稱 |
林雅音 | 李文良 | 劉玉玲 | 曾建銘 | 康燕玉 | 陳美如 | 高栢鈴 | 陳盈幸 | 李景峰 | 林聯喜 | 鄭以萱 | 張昇鵬 | 陳馨怡 | 洪錦珠 | 陳揚學 | 洪莉竹 | 陳良傑 | 陳永昌 | 得獎人 |
34 | 33 | 32 | 31 | 30 | 29 | 28 | 27 | 26 | 25 | 24 | 23 | 22 | 21 | 20 | 19 | 序次 | ||
中華視覺障礙教育學會 | 中華創意教育學會 | 臺灣高等教育學會 | 臺灣服務學習學會 |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 | KDP國際教育榮譽學會臺灣分會 | 臺灣地方教育發展學會 | 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 | 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 |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 臺灣性教育學會 | 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 |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 | 臺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 |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 學會名稱 | ||
何世芸 | 劉傳璽 | 李家容 | 邱佳慧 | 黃進和 | 方慧琴 | 彭富源 | 閻自安 | 林雲彬 | 張珍瑋 | 吳庶深 | 徐建國 | 張冰嫈 | 林松柏 | 吳俊憲 | 林如章 | 得獎人 |
106 年度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大會宣言
全面推動教育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
前言
教育是人類希望的工程,投資教育就是投資國家的未來。全國教育學術團體一年一度聯合年會,謹就各學會建言,彙整提出呼籲,希望政府能加重視,以利國家教育更美好發展。
教師留才與攬才
高等教育是培植國家優質人力資源之重要動力,政府應強化長期留才及攬才方能提升國際競爭力。在國內留才方面:由於我國大專校院教師薪資待遇水準普遍偏低,不如部分先進國家。為避免高教人才嚴重流失,被新加坡、香港、大陸等亞洲鄰近國家高薪挖角,大專校院教師薪資水準確有檢討調整空間。我們希望政府就目前大學教師薪資待遇制度調整或長期彈性化薪給制度進行通盤研議,提出可行方案,務必留住我國在高等教育方面優秀研發人才及教學人才。在國際攬才方面:由於國際高等教育人才競爭激烈,各國與國際知名學府無不爭相投入大筆資源,極力延攬頂尖優秀學者來該校任教。我國也應配合國家發展重點領域,編列重點發展經費預算,鼓勵由大學提出延攬國際頂尖人才需求。我們希望政府能整體通盤規劃與審慎評估高教國內留才與國際攬才之相關推動計畫,以強化我國高教競爭力。
大學課程教學自主並確保培育師資素質
師資素養培育需要有穩定且具品質的職前教育課程,因此在大學課程教學自主的前提下,仍應該有基本的課程架構規範與標準要求,提供部分彈性空間給各培育師資的單位發揮,一來有助於學校課程特色的建構,二來有助於學校在回應基層教育機構人才的需求。因此,基於大學課程教學自主的前提下,適當的規範與部分彈性並行的師資培育課程,應有助於師資培育素質的保障,並能回應地方學校單位的用人需求。
提供具體誘因,激發士氣,吸引優秀青年擔任教師
教育是永續的事業,更是培育國家人才的重鎮,如何吸引優秀青年擔任教師已是師培開放後的重要討論議題。在目前社會對教師的期待提高,但教師的福利與社會地位卻不見得一併成長的氛圍之下,政府應設法促進基層教師的流動,增加青年學子進入教職的機會,並著手提高教師的福利與社會尊崇感外,亦可從職前教育階段著手,提供更高的誘因,以吸引優秀青年學子願意加入教師一職。
重視中小學生國際視野與跨文化素養之培養
政府於2011年公佈《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後,中小學國際教育穩定持續推動中。因應火炬計畫的實施,以及「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已將東南亞語言列入中小學的必(選)修科目。國際教育的實施有必要與上述政策進行更全面的整合。才能竟其全功。而因應上述變革,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調整實為必需,以利培育具跨文化素養的中小學教師。
建立跨國教育交流平台,培育東南亞各領域專業人才
政府於2016年啟動「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東協為主要重點國家。目前世界主要國家均積極招收東南亞國家學生,或是參與協助東南亞國家高等教育的品質提升。因此,我國也應積極深化與東南亞國家之文教交流,培育相關產業經濟貿易人才,鼓勵針對東南亞國家各層級教育之研究、並擴大招收東南亞國家學生,以深化與東協的聯結。另一方面,應儘速建構國家資歷架構,以與東協國家的學歷與專業證照全面接軌,以強化建立雙方合作之基礎。
加強資訊教育,納入訊息識讀、網路倫理與生命教育,以防治網路霸凌
邇來網路霸凌時有所聞,在某些新聞事件中,有些網友以正義者自居,恣意攻訐論斷,無意了解真相,反而扭曲真相;有些網友逕自奚落謾罵,以尖酸刻薄為能事,指責羞辱他人而洋洋自得,有時旋即獲得眾聲附和,因而造成當事人及其家屬極度痛苦,甚至導致自戕等悲劇。
是以,加強資訊教育,納入訊息識讀、網路倫理與生命教育等課題,實在刻不容緩。各級學校與社教機構應強化資訊教育課程或規劃具體實施方案,引導學生與民眾學習辨識與查證網路訊息之真偽,對於尚未查證清楚的訊息,不轉傳、也不發表留言。消極方面,不傳播仇恨與歧視言論,不傷人、不盲從,也讓自己不受網路傷害;積極方面,培養人溺己溺、悲天憫人、生命關懷、尊重同理等普世價值觀。期以導正日益澆薄之世風,還我國人敦厚善良之面貌。
結語
總之,教育為國家百年樹人之大計,臺灣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只有依靠教育,有效開發人力資源,方足以和世界先進國家相抗衡。因此,建議政府應重視教育全方位的發展,關心國家未來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強化國際攬才和國內留才,培育優質卓越師資,加強國際教育交流,重視學生文化品德生命教育,皆為當前教育工作發展刻不容緩的要務。期盼國家不分政府和人民,都能加以重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