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4298人
圖 新聞投稿
2017-10-05
校友邵大倫 摘下廣播金鐘獎流行音樂最佳主持人獎
圖

【校園記者東亞108林書妤報導】師大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第2屆校友邵大倫日前榮獲廣播金鐘獎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獎,他從事廣播業已達10年,這次他首度報名即獲獎,他認為得獎很多原因,不僅是評審對於他繼續進修的肯定,也肯定他在臺語文化領域的深耕。

邵大倫從大學開始便一直在演藝界打滾,畢業於臺藝大戲劇系,但比起背詞和肢體表演,他更偏好聲音展現,像是唱歌、配音和播音。大學時半工半讀進了澳洲迪士尼集團兒童律動團體,在迪士尼上幼教頻道擔任4年教唱,去澳洲受訓半年,去澳洲各大城市當地公司錄唱片和學習,還曾進入公關公司,直到老婆偷偷幫他報名歌唱比賽,才走上歌手這條路。

為什麼是臺語,邵大倫分享,他小時候住板橋,國小3年級前很有講臺語環境,後來搬來台北市加上政府當時鼓勵講華語而非臺語,同學又多是外省人,所以漸漸喪失講臺語的能力。

進入電台工作後,他反因臺語不好一直當不上主持人,只能播華語新聞。他問媽媽,為甚麼自己不會講臺語,媽媽竟回答因為怕他跟爸爸一樣講話「臺灣國語」,這件事讓邵大倫非常不解;為甚麼不能講話台灣國語呢?他們經歷禁講臺語的時期,被灌輸過講國語比較高級的觀念,這固然不得已,但是時事已更迭,現在他為甚麼不講呢?

梳理完脈絡後,他發現必須重新尋根。在家人鼓勵和支持下,他從在家都用臺語溝通開始,之後從被電台丟去練習俗語和二十四節氣的單元的菜鳥,到現在唱歌廣播創作都能將臺語應用自如,他說:「對臺語好,臺語就會對你好。」

邵大倫提到,臺灣沒有臺語環境,他覺得自己需要為臺灣做些事情,身為媒體人以及臺語工作者,他義務幫助大家去思考「臺灣人對於臺灣的認同在哪?」 臺灣有很多東西值得感到驕傲,但臺灣人對自己太沒自信,反而一直往外比較,不去整理自己的強項,這種認同意識是需要培養的。他認為國家培育了怎樣的文化,就會開出怎樣的花,大家就這樣一股腦兒地去尋根,卻忽略自己本身的文化是件很可惜的事。

邵大倫還會演奏月琴。當初學月琴的初衷是因為在月琴民謠季第1年的時候去幫忙做志工、主持表演,為了更了解這塊領域就開始學習。

月琴民謠祭每年9月邀請各地耆老,給他們舞台,這是對文化和藝術的尊重和保存,現在其實蠻多年輕人投入參加這類活動,很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邵大倫認為如果要談台灣文化是甚麼?很空泛可能也很難去講,但從月琴切入就會比較容易,會帶出歌仔戲等傳統文化。他認為月琴是很能代表台灣文化的樂器,從清朝就有,但和大陸的月琴又不一樣,木質跟弦都不一樣,發展出自己的樂種,例如:念歌。台灣有歌仔戲布袋戲和故宮,我們要很感謝自己生在台灣,沒經歷過文革,文革燒掉太多珍貴的東西,這是台灣的文化優勢,為甚麼不去整理?

他覺得做藝術是很需要熱情,是要用一輩子去做的,而且很多人通常都不瞭解你在做甚麼。寶島新聲電台企圖把臺語歌流行化,他能做的就是在錄音室盡量把廣播做的好聽,在這小小空間做到最好。雖然他得到的是流行音樂節目主持獎,但說實話臺語不流行,臺語歌也不流行,他做了10年試圖讓他流行,無奈環境與整體氛圍就是不支持,希望藉由這個獎,拋磚引玉出來讓更多人注意到臺語的好。

邵大倫希望能透過自己讓更多人認識臺語,重點不在語言而是背後文化能否保持,語言只是媒介,如果能藉由語言認識自己的文化是很美的事,不要讓文化消失,盡量讓文化得以傳承,他直言,母語如果由高知識分子來推會輕鬆許多,反而是民俗界在推,如果能夠加入學術界的力量、從學生開始普及接觸臺語文化,成效想必會比現在好更多。

邵大倫認為師大成立流行音樂研究所是很棒的開創之舉,在國外很多學校將音樂理論化並累積整理,但台灣一直沒有去將音樂敘事化,他很開心師大聚集了致力讓音樂敘事化的有志之士,讓學生們能更快融入和進入狀況。他說,念研究所對他研究臺語歌謠有很大幫助,能記錄自己和以前曾經採訪過的對象。另外透過進修,不僅增進他做節目的精準性,在訪問上也更懂用不同角度切入。

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吸引了很多業界人士來進修,甚至囊括金曲獎的評審老師,邵大倫提到:「除學術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脈,任何產業都脫離不了人脈,來這這些大咖老師都有可能成為你的同學。」當同學們都是產業內的佼佼者時,一群人聚在一起會激盪出很多火花,能幫助自己找到更聰明的方式經營自己,包括個人技能和不同樂種的學習,視野以及技術也都有顯著的進步,邵大倫非常鼓勵有興趣的年輕人來進修充實自我。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